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鹅湖道上(下)
2016-02-05 15:42

□ 沈伟富

在很长一段时期,朱熹的“理学”与陆氏兄弟的“心学”产生了分歧,双方争论很大。南宋淳熙二年(1175)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到鹅湖山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山北麓的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这场争论,实质上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氏兄弟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争论,首开了书院会讲之先河。

鹅湖之会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而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这个观点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只要去除心的遮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争论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争论了三天,也没有决出一个胜负来。实际上,这次争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场争论。然而却推动了中国思想史的进一步发展。

自此次“鹅湖之会”之后,鹅湖寺名声大震。特别是朱熹住过的那间僧房,成为后人瞻仰的地方。后来甚至有人将其买下,作为个人的书房,也作为教书育人地方。

宋淳熙九年(1182),在经历了一次次理想破灭之后,辛弃疾开始隐居,除了绍熙三年(1192)至绍熙五年(1194),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在这前后的18年里,他一直隐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县人,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大多作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最后病逝于江西铅山。

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分别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未到。陈亮只和辛弃疾在鹅湖寺相聚十日。

陈亮,原名汝能,后改名亮,字同甫,号龙川,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事,与辛弃疾友谊颇深。两位词人在鹅湖山“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畅谈英雄理想,相互激励。他们在鹅湖山写下了很多相互酬答唱和的诗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朱熹和陆氏兄弟相会之后的第二次“鹅湖之会”。辛弃疾的那首著名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就是在这次“鹅湖之会”上写的:“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分别之后,辛弃疾又写了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历史上的这两次“鹅湖之会”,赋予鹅湖山以浓重的文化气息。南宋嘉定元年(1208),朱熹的学生徐昭然,在鹅湖寺旁搭建茅屋,创建学堂聚徒讲学,传播理学思想。此后,又有南宋绍定年间的陈蔚在此聚徒讲学。淳祐十年(1250),江西提刑蔡抗请奏朝廷,把原来的“四贤祠”改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文宗书院”更名为“鹅湖书院”。八百多年来,书院几经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

历经数百年风雨,书院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基本保留了原状。从明嘉靖年间起,鹅湖书院就与蒿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从鹅湖书院出来,天已基本黑了,关门的时间也已早过,可小叶却一直在门外等着。他说,你这么大老远地赶来,总得让你看个够吧。等你迟迟没有出来,知道你大概已经沉迷了,像你这样的游客,我们怎么能催呢?

我为小叶的宽容而感动,更为书院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沉醉。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