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我的年
2016-02-22 09:09

□ 张 宏

过了年,我虚岁36,老大不小。小时候盼着过年,因为过一年长一岁。现在则怕过年,因为过一年老一岁。才高八斗的东坡先生,37岁已然在念“老夫聊发少年狂”了,虽说世易时移,但望文生义也会悲乎其叹的。

多年来,“年”在我的世界里似乎一成不变,鞭炮、春联、年夜饭,以及春晚等,像什锦糖,也像水果拼盘,令人眼花缭乱,美则美矣,却不能入木三分。变化的是身边的世界,高楼广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以及越来越陌生的路人。

记忆里的年总是更美好些,推前至上世纪80年代,大人们拽着孩子走亲访友,像鸡蛋糕、橘子罐头、双宝素等,都算是拿得出手的高档的拜年礼了。

父亲的老家在杨村桥镇岱头村,一个由不起眼的小小渔村嬗变成为乡村旅游特色村的地方。今年过年,母亲又和父亲开起了忆苦思甜的玩笑,说:“现在的拜年礼又多又好看,以前是一个罐头传遍整个岱头村。”

以前的孩子们也不像现在这么干净、纤弱、衣冠楚楚,他们总是挂着两行鼻涕,新衣裤并不怎么爱惜,他们俨然是大人们的拖油瓶,兜里装着一盒似乎放不完的小鞭炮,且是有长长引线的那种,用铁合页制成的火柴枪,或街上买来的塑料手枪,都是足资炫耀的玩具。

以前的年,是想吃平时吃不到的,想穿平时穿不上的,想住平时住不起的。老舍曾这样写《北京的春节》:“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而今,平时的吃穿住用行已经超越了以往过年时的标准,年的功能性越来越小。比如,在吃的方面,显然再没有南北的地域差别,饺子、年糕、山珍、海味、长寿面、冻米糖,以及各种炒货、坚果、水果等,实体店买不到不打紧,淘宝、京东可以代劳,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天天都在上演着“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剧情,只是“人人知是快递来”罢了。

又比如,在行的方面,很多人选择一家子或与朋友外出旅游,度假式过年。所以春节更像是一种排他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像怀念祖先一样怀念“年”。以前什么都是土的,鸡鸭鱼肉菜都是土的,大家习以为常。现在什么都不是土的,大家也习以为常,只是心里面依然存续着土的情结和念想。快过年了,农村里的亲戚朋友一旦送上一盒土鸡蛋、一条土猪肉、一篮土青菜,眼睛都掉地上了,感动得不行,也激动得不行。

人是挑剔的,对自己生活的记忆和期待尤是如此。电影《手机》里说,还是农业社会好。但农业社会在哪里?农村是农业社会的最后堡垒,但新农村的装备不也是空调、电脑、苹果手机吗?

当下,所谓的智能时代、智慧生活正在改变着“年”,年和平常的日子在底子里并无二致。低头族到处都是,微信送祝福、发红包、秀美食,我所见过的一个最沉闷的某人,在微信圈里竟然能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农村与城市,谁比谁更幸福,谁比谁更乡愁,真不好说。

我的年,最明心见性的一天是在大年初一。是日早上,我一个人慢悠悠开车来到大洋与兰溪交界的将军岩,在狮岩古寺,看山望水、问禅礼佛。兰江上阳光明媚,碧波浩瀚;山寺中古柏老樟,造化神秀;我心间梵音袅袅,恬静适意。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