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独特的书体 高尚的人品
2016-02-26 09:12

——追忆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

□ 杨吉元

前几天,偕友人游览灵栖洞。导游热情地介绍说:“历史上有不少的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古有寿昌县令穆君、建州刺史李频、吉安知府徐谊等,今有沙孟海、施南池、姜东舒、任政等,他们都在此留下了墨宝。”

果不其然,一首叫《题灵栖洞天》的诗跳入我的眼帘,诗曰:

方惊灵境山川美,地府忽开别样天。

星斗排空魑魅舞,银河泻地鱼龙欢。

安禅罗汉欲垂帐,山浴仙姑待着衫。

玉柱轻敲钟声奏,人来此地即神仙。

该诗作者正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一看姜东舒先生,这不禁让我回忆起三十多年前与他的三次交往。

1982年,当时我正在杭州念大学。9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承戴不庸老师之托,我去拜访姜东舒先生,转交几枚篆刻石印给他。姜先生家住杭州刀茅巷建德新村浙江大学教工宿舍。寒暄几句后,姜先生便热情地叫我到他书房小坐。书房不大,有些拥挤。墙上挂着几幅书法作品,靠窗摆放着一张书桌,非常陈旧。桌上点着一支檀木香,整个房间充溢着淡淡的香气。先生略显清瘦,但精神矍铄,给人以亲切温和的感觉。

姜先生为我泡了杯茶,听说我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便微笑着说,他也爱好文学,也写诗,并谈起了自己的经历。

姜先生1923年3月生于山东乳山,出身贫寒,从小就失去双亲,早年在北京门头沟煤矿当过童工、学徒。21岁时加入新四军,在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和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工作,从事文艺宣传和新闻写作。由于富有才气,曾得到陈毅司令员的赏识,指定部队作曲家为其创作的歌词谱曲,并刊发在《战地报》上。

解放初期,姜东舒先生担任《浙江日报》军事报道组组长,并作为《浙江日报》战地记者,亲临一线报道了舟山的解放。后到浙江省文化局工作,任浙江省文联组联部副部长、《浙江文艺》编辑部副主任和创作组副组长。这一段时期,姜先生以“苏东”的笔名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

“那您后来怎么成了书法家呢?”我好奇地问。他听后笑了笑,说起了他的一段神奇的故事。

1958年,姜东舒先生被错打成右派,失去了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走投无路的姜先生在1962年只得到浙江图书馆做临时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打杂、搞搞卫生。管理人员看他平时喜欢写写画画,便将写标语、写指示牌之类的书写任务也交给了他。

正是这个额外的差使,改变了他的命运。姜东舒从小就爱好书法,接到任务后,姜先生领来了纸、笔和墨水,一份一份,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一笔一画,周周正正;一撇一捺,尽显锋芒。

有一天,兼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著名书法家张宗祥来图书馆主持建馆60周年大庆。在大楼内,张宗祥大师时走时停,目光一次次落在墙上的那些标语上。到了二楼阅览室门口,在墙上挂着的一则手书《阅览规则》前,张宗祥驻足不前,他惊讶地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些字都是谁写的。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们这里的一位临时工写的。张宗祥急不可待地吩咐身边人马上将写字的临时工找来。不一会儿,头发杂乱、穿着工作服的姜东舒匆匆来到张宗祥面前。就这样,姜东舒有幸成了一代大师张宗祥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向一位临时工敞开了。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傍晚,我只得起身告辞回校。这便是我与姜先生的第一次交往。

1983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我又一次去拜访姜东舒先生。

这一年,姜先生已经退休在家。他对我说,年轻人应该谦虚勤奋。我听出话中有话,姜先生对我解释说,就在我到来之前,曾经有一个学书法的年轻人来找他。这位年轻人认为他的书法自成风格,是所有年轻人当中最好的,姜先生为此说了他几句,结果那人气呼呼地生气而去。姜先生还将那人的书法作品给我看,可惜我对书法素无研究,不能发表更多的见解。那年退休后,姜先生不遗余力地积极筹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忙得不亦乐乎。我见他很繁忙,不好意思打搅。临别时,姜先生送给我一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东舒小楷永州八记》字帖,并在扉页上用毛笔写上“吉元同志雅正,姜东舒”的字样。

1984年上半年,我即将大学毕业。有一天,我抽空再一次去拜访姜东舒先生,姜先生仍然热情地接待我。听说我即将毕业回建德,姜先生高兴地对我说,回到家乡后要好好工作,做出点成绩来。并说,他很熟悉建德,与画家寿崇德老师来往甚多,还为建德的不少风景区写过诗。

天色渐暗,我斗胆向姜先生提出了一个请求,能否赠一幅书法作品于我。在我忐忑不安之时,姜先生说,你就要毕业离校了,今晚就在我家吃晚饭,算是送行,你先到餐厅去吧。这时,姜师母已烧好了饭菜,我真的坐了下来,与姜先生一家人共进晚餐。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是多么的幼稚。

过了一会,姜东舒先生也来到餐厅,并带来一幅书法作品。他说,这是我写你们建德的一首诗词,多提意见哦!我打开一看,诗的题目叫《题梅城双塔》,诗曰:

对踞双峰照碧流,山城雄视几千秋。

高楼不语凌云起,两塔如何低下头?

诗末还有“吉元同志雅正,一九八四年春姜东舒”的字样。

工作之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去拜访姜先生。2008年1月9日,我在媒体上惊悉姜东舒先生病逝的消息,不禁悲痛欲绝。

姜东舒先生是一位学者、诗人、书法家。尤其是书法,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他的楷书,“笔无妄下,中锋巧变,如环之无端”,融合篆隶楷行草诸体于一体,自创一体,称“破体”,又称“姜体”,为世所公认,在已故书法大师启功的眼里,他是“中国小楷第一人”,又被誉为“中国当代楷书之王”。

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大名鼎鼎的长者,对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却从不厌烦,丝毫不摆名人的架子,是那样亲切和蔼、真诚坦率。

姜东舒先生的诗品、书品和人品,永远值得我学习、感念和崇敬。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