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从此班荆难对语——缅怀树帆先生
2016-03-01 13:46

□ 方韦

开年以来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文友建一兄因病过早离世后,我的忘年之交李树帆先生亦以九秩高龄仙逝。

树帆先生是四川崇州人。早在十余年前,我忝为新安诗社秘书长时,因诗词之缘而与其相交相知,但当时并不知道先生竟然是诗社第一届秘书长,这或许也算是一种缘分。从我们相识起,先生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幅慈眉善目、体态便便的样子,宛然一尊活菩萨。空闲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上门去拜访拜访老先生。到先生的居室,促膝长谈的处所自然是他的书房。他的书房不大,但很整洁,也充满了书卷气;他的书不多,但都很陈旧,一看就知道本本都读了无数遍,有的还留有诸多批注。他的书案上,总有翻躺着未读完的著作,每次去,看到的不是《老子》《淮南子》,就是《十力语要》《中国文化要义》等。先生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那些民国时期的人文轶事以及他的求学经历。正好,我对民国时期的人文多少还了解一点,自然攀谈得十分投机。当时我就想,先生其实是一个真正经过民国时期文化熏染的人,他的思辨体式和治学精神,无不带有民国遗风,令我感佩不已,唏嘘不止。

是的,先生在民国时期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先生小学毕业后,到了崇实私塾就读,自此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基;后入灵岩书院学习,师从李源澄先生,又亲炙于蒙文通、钱穆、牟宗三等国学大师;之后又转学入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后改勉仁文学院),复得熊十力、梁漱溟、吴宓等大师的耳提面命,对这些学术界顶尖人物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浸淫日深。树帆先生的这些经历,与我交谈之后,亦不啻是对我的一番精神洗礼。

有一次,时值盛夏,我正走出办公室,即见一体胖老者,穿着灰色汗衫,手摇一柄大蒲扇,步履蹒跚地向我走来。见了我,驻足道:“怎么,你要出去哉?”我忙道:“不不,没事,请进来小坐。”于是,爷儿俩又是一番促膝攀谈。我知道他是吴宓先生的学生,就曾借给他一本《吴宓诗集》。他常对我说起吴宓先生的风采和为文态度:“吴雨僧(吴宓字)先生十分注重仪表,上课时我只见过他穿长衫或西装,英语很好,我的英语不好,不太听得懂。但吴先生上中文课,对作文要求特别高。有次我去拜访吴先生,他就拿出我的作文,只见上面用毛笔写满了红色批语,字很小,很工整,他就对我说,作文该如何如何作,我的作文哪里哪里有毛病,说得我满头是汗哦……”说罢用手不停地抚着他那光秃的头,而后若有所思,似乎对雨僧先生重泛沉淀已久的怀念,又似乎在回味着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

树帆先生1954年转业到寿昌县(1958年并入建德县)工作,在建德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里,树帆先生更多的是从事本地的文化工作。他在学生时代打下的国学根基,为他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他主编的《建德县地名志》(1984年),是建德地方志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至今对建德地方史研究者影响巨大;他参与编纂的《建德县志》(1986年)《建德文物》(1988年),亦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好评。同时,先生在地方史上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在有关李频、胡楚材、陈淳、神泉监、严州刻本等领域,均有独到的见解,纠正了由来已久的诸多舛误。

在我的案头,天天摆放着树帆先生赠予的学术著作——《晚翠楼存稿》,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是时常要翻阅它的。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赠语“简庵兄指正”时,总令我十分地汗颜,总令我为之心生无限的敬意——一个饱学、谦逊、和蔼的敦敦老者和兄长;而今,当我再次目睹他的笔迹时,我是真的流下了泪水,因为我再也无法聆听先生的教诲,再也无法听他说那久远的故事,再也无法与他一起雅集吟唱。呜呼!我只能伏案作一挽联,以表一个晚生后学对逝者无尽的缅怀之情:

谁云惟楚有材,居严陵之来巴蜀,人品一流,诗文一流,虽天延九秩,犹伤大厦如倾,从此班荆难对语;我哭斯风怎炙,哀雨雪而冱冰霜,音容千古,德劭千古,当地涌三泉,以致惊涛长泣,哪堪吊月复招魂。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