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上吴方(续)
2016-03-07 11:17

□ 沈伟富

上吴方正月二十的灯会极具特色。

早在正月十八这一天,整个上吴方村就开始热闹起来。村里人先后来到位于村南屯田畈里的仙翁庙,把庙里庙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拂去仙翁(方储)塑像上的尘土,接着是鞭炮齐鸣,鼓乐声声,几个年轻人抬起方储塑像,朝着村里行进。一路上,前有铜锣开道,后有众村人随从,早有人在村里放起鞭炮,以示迎接。方储的塑像一直被抬到村中央的方氏宗祠——方正堂的后进“坐下”。然后,村里的老小都手捧香烛,争相来到方储塑像前,燃香礼拜。等全村人拜得差不多了,被请来演戏的全体演员,也来到方储塑像前礼拜。接着锣鼓响起,婺剧演出开始。全村的祭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两天之后,也就是正月二十,整个祭祖活动进入高潮。

这天一大早,男人们搬出存放在堂前一年之久的桥皮板灯,精心擦拭,重新装点花灯;女人们则开始准备请客的美酒佳肴;孩子们更是快乐,他们欢快地穿行在村里的大小弄堂间,或放着小鞭炮,或吃着小零食,追逐嬉戏。

上吴方的拧龙灯(又名花灯、桥皮灯)习俗开始于明天启六年(1626),距今正好390年,其间因为种种原因虽有中断,但一到太平盛世,拧灯习俗又会重启。

整条龙灯由龙首、龙身两部分构成,龙头和每一节龙身,都是由各家各户分别来做的。一般来说,龙头由村里德高望重,子嗣齐整,家中较为“清洁”的家庭承担扎糊,外表图案如果自己能画更好,自己不会画,则要请专人来画。

龙身由一节一节的条板相互联结而成,每一节条板大约一米二到一米五之间,和一条长板凳差不多长,两头各钻一个洞,洞中插一根大约80厘米长的黄檀木,把前后两条桥板联结起来,同时又可当“凳脚”用。每条桥板上,分别放置三个花灯,花灯上画着各式图案,有山水,有人物,有花卉,反正都是些吉祥如意的画。花灯呈正方体,两头空,中间插一根蜡烛,外边还饰有柏枝、天竺等常青叶。因为所有的桥板都是各家各户各自制作的,所以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整体是一致的。

上吴方村后有一道小山岗,是从玉华山上延伸下来的,村里人认为,这是上吴方方氏家族赖以兴旺的风水之山,所以,他们把这道小山岗叫做仙坛岗,无论何人,无论何原因,岗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不能随意乱动。说起这个规矩,村里的老人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最早定下这个规矩的是某代方氏族长。为了让全族人都遵守这个规矩,某一天,他故意让自己家的放牛小鬼,把牛牵到仙坛岗上去吃草。有人看见了,就跑去报告族长。族长一听,立马带人赶到岗上。大家上岗一看,是族长家的放牛小鬼和牛,都面面相觑起来。这时,族长开口了:不管是谁家的牛,都要重重地罚。于是,回到家里,族长让人挑了十担稻谷到方正堂,作为罚金。从此,再也没人敢动仙坛岗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了。

正月二十这一天,负责扎糊龙头的人家,把做好的龙头扛到仙坛岗上,上香礼拜,接着,各家各户也把已经装饰一新的桥板扛到仙坛岗上,一节一节地从龙头开始往后接,每一节之间,都要保持着大约一百二十度的拐角,为的是让整个龙身能用一条“腿”站稳。从村后的岗背开始,一直向着岗后的玉华山脚延伸,看上去非常气派。少的年份一般都有一百多节,多的年份可达两百节左右。

这个“接龙”过程,要延续一个下午。等到太阳落山之后,整个村里陆陆续续开始飘起了美酒佳肴的香味,一些来到村里看灯的人,不管是不是认识,都会被村里人热情地邀请进家门,坐上上横头。主人端出自家酿制的土曲酒,主妇端上热气腾腾的鸡鸭鱼肉,与客人一起,共进晚餐。

酒足饭饱之后,只听一声炮响,拧龙灯开始了。先是村里的两条布龙从不同的方向,来到仙坛岗上,迎接龙灯。每家各派一个身强力壮的代表,来到仙坛岗,扛起自家的那节桥板,在大铜锣的引导下,从岗上下来,首先来到方正堂,然后再往各条弄堂“拧”去。一时间,村里所有人,以及客人,都涌出家门来看龙灯。各家的主妇则早早地在自家门口放一张八仙桌,上面摆上馒头、点上香烛,地上放着烟花,准备迎接龙灯的到来。

那么长的龙灯,要在村里那么多那么狭窄的巷道、弄堂之间穿行,没有一定的功夫,是难以做到的。

整个拧龙灯活动,从天黑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半夜方歇。最后,龙灯重新回到仙坛岗,只听领头的一声令下:拆灯,于是,各人以最快的速度,抽出黄檀木,拆下自己的桥板,越快越好,越快就预示着这一年越吉利,所以,这个时候的岗上是一片欢腾。桥板拆下之后,各家自行背回家,放在堂前,上香朝拜,等到第二年再拿出来用。

拧龙灯虽然结束了,但方正堂上的大戏还在演着,并且一直要演到廿三、廿四,甚至更迟才歇。戏演歇了,方储的像才被重新抬回到仙翁庙里去,整个拧龙灯活动才算结束。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