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香山帮
2016-04-18 09:09

□ 叶 梓

这不是武侠帮派。

而是发端于苏州吴中的一个建筑学派。

为什么叫香山帮呢?

因为这些工匠大多生活在香山周围一带。这个香山不是北京城以枫叶闻名的香山,而是苏州西边毗邻浩渺太湖的一座小山。据《木渎小志》载:“昔吴王种香草于此,遣西施及美人采之,故名。”其实,不必刻意追求这样的传说是否属实,关键的一点是,这座山一直以香山名之。

香山帮的范围,如果用今天的地理区域来界定,大致分布在苏州吴中的胥口和光福一带。自古以来,这一带以盛产能工巧匠而出名。早在北宋,苏州就设应奉局,专门行使征调能工巧匠去东京营造苑囿的职责。为什么要设在苏州?就是因为苏州能工巧匠多。大约到了明代,经过长时间的沉淀,香山一带的能工巧匠形成了一个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等多工种的建筑群体,它们之间看似松散,没有具体的组织机构,仅以师徒相称,实际上又有一呼百应,“集体作战”的强大力量。当然,这既与明清时期苏州一带的经济发达有关,亦与苏州日渐兴盛的园林之风有关。香山帮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如果没有彼时的富庶和修建园林之风的兴起,香山帮也就没有如此广阔的舞台。

苏州园林是香山帮的用武之地,但这只是自家门前“耍大刀”,而远赴北京修筑皇家园林,是香山帮成功走出家门的重要一步。也许,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随父应征、参加皇宫建设工程的蒯祥并不一定知道,多年后他会成为统率各匠的首领。蒯祥成为香山帮一代帮主,既是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让香山帮在偌大的北京城一鸣惊人——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了这样一个建筑学派。

关于蒯祥,《吴县志》里是这样记载的:

蒯祥,吴县香山木工也。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建北京宫殿。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作裕陵。皆其营度。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每宫中有所修缮,中使导以入,祥略用尺准度,若不经意,及造成以置所原,不差毫厘。指使群工,有违其教者,辄不称旨。初授职营缮所丞,累官至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至宪宗时,年八十余,仍执技供奉。上每以蒯鲁班呼之。

一介匠人,能享这般待遇,实在令人羡慕。

自蒯祥之后,姚承祖是香山帮里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说,他是民国时期香山帮的带头大哥。翻检他的人生履历,他在当地组建鲁班协会,并以协会名义创办学校,供工匠的孩子免费读书。在他看来,没有文化的木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木匠,这也是他组建学校的原因。不仅如此,他还受邀苏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邓邦迪之邀,站上讲台讲授建筑学,《营造法原》一书就是他当年的讲稿。此书后经张正刚先生增补,成为一册中国南方建筑的宝典。

晚年的姚承祖,在姑苏城里建有“补云小筑”,可惜没留下,只存其卷本于世。

也许,因了地理特征的原因,香山帮的建筑作品迥异于徽派、京派。在我看来,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气息的不同,或者说气场的不同,才使得香山帮的建筑作品呈现出精巧、雅致的特色,这从平面布局、厅式建筑、门楼建筑以及装饰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其实,对香山帮更深的理解,应该来自行走于吴中大地。我想,哪怕看看雕花大楼前的老樟树,沐浴一场严家花园的风,数一数怡园上空的星星,都能体味到香山帮的味外之味。

味,看似简单,实则是建筑的核心。

听一位从事石雕的朋友讲,现在,靠这份手艺吃饭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当下任何一门手艺都面临的难题。有一次,我去香山的渔帆村拜谒蒯祥墓,墓以黄石垒砌,墓前配列翁仲石兽,且有亭堂与牌坊,足见其地位之高。可是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年代,昔日荣光的匠官,只是一份遥远的记忆了。

现在,是一个流行CEO的年代。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