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打井水
2016-04-27 14:59

我的大学生活(之二)

□ 周新华

我读书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厦门还是一个海岛,就靠一条像一根藤似的海堤,把这个瓜跟大陆连在一起。不像现在进岛的路四通八达,大桥、隧道比比皆是,好像身上插满了管子似的。因为是岛,当时的自来水供应还不是特别充足,有时会断水。所以学校里挖了不少水井,我住的芙蓉第四楼前就有一口。停水的时候,我们洗衣服甚至冲凉都指望它了。这口水井有点年头了,从井壁上的苍苔和斑驳的石井栏就可以揣知。水也很清凉,感觉比自来水还好。

我们那时几乎每人都会花五元钱买个塑料水桶放在宿舍里,大多是红色的,上有半圆弧状的金属提手,以备不时的打水之需。

这打水是个技术活,需要技巧。用长绳系在水桶提手上,慢慢放入井中。待快接触水面时,手轻轻一抖,桶会倾斜入水,打进小半桶水,然后把绳拉直,上下晃动,利用水桶里水的重量沉入水中。打满之后慢慢上提。我们这些来自江南水乡的,驾轻就熟,一下就掌握了这些技巧,轻松搞定。有些笨手笨脚的同学,折腾半天也打不上水,在那干着急。我们等得不耐烦了,往往索性就帮他们打了。

但是老师傅也会出错。我们有时太托大,绳子没有系正,或者又太性急,上提得太快,结果“扑嗵”一声,水桶脱钩掉在井下了。我们趴在井口往下看,井里黑黝黝的,似乎看不到底,心里不免有些发虚,也没有人敢贸然下井去捞,于是只好放弃。反正当时一个寝室住了十个人,水桶多得很。

但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桶越掉越多,剩下的不是破的就是少了提手的。一开始还是又买了几个,可是又掉,五元钱在那时也不是小数字,我们也经不起这般败家呀!终于有一天,我们被逼无奈,决定下井去看看。

记得是个阳光晴好的星期天,我们同学几个准备好了长绳来到井边。派谁下去呢?大家推来推去。我这人一贯还是有点血性的,也敢担当,就慨然言道:“那就我去吧!”大家把长绳系在我腰上,我就壮着胆子慢慢沿井壁往下爬了。一下去才发现,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井壁上凿有蹬足,也有突出的抓手,好像设计好的,一步步往下爬并不困难,只是那抓手处有青苔,比较湿滑,要小心一点。还有就是越往下越凉,一股湿冷的气息袭来,还是不免让人心里激灵一下。好在那时是夏天。

等到了井底,我彻底放心了,其实离井口也就四五米的样子,水也不深,才漫到腰间。我在底下一搜,发现竟然有很多桶。但都是没柄的。我赶紧通知上边同学放吊钩下来,一个一个串起来往上提。最后数了一下,居然捞出二十多个。有些桶显然在井底呆久了,上面都积了薄薄一层粘腻的水垢。我们一个个清洗干净后,留下十个自己宿舍备用,剩下的便宜卖给其他寝室有需要的同学(因为缺提手,属于次品)。

这一次勇敢下井大获全胜,不仅保障了供给,还小赚了一笔。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