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高垣(上)
2016-05-30 11:06

□ 沈伟富

元延佑年间(1314—1320),义乌椒山有个叫吴铭三的人,挑着绿豆担,四处飘零。他先是去了绍兴,又去了杭州,然后逆钱塘江而上。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见有很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他挤进人群,想看个究竟。只见人群中有一道士模样打扮的人在给人看相,感觉这道士好像还有两下子,就上前向道士请教:先生能不能帮我看看?道士朝吴铭三细细地打量了一番,然后说,你是一个四处飘零的人,至今还没有一个家。吴铭三听后觉得更加神奇了,他怎么知道我还没有一个家呢?就问,那我应该在什么地方安家为好呢?道士说,你沿钱塘江一直往上去,只要找到青山如龙盘腾、溪上有一百节桥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安身之所。

当时,吴铭三听了也就听了,没有真正当一回事。他挑起绿豆担,继续走村穿户,做他的小本生意。

一天,他来到现在大洋的乌淇头,过渡到对岸的麻车埠,并一路向西。走不多时,抬头往前一看,只见前面一东一西两座青山形似青龙,互相回护。这不就是那道士说的“青山如龙盘腾”吗?吴铭三边走边看,越看越觉得这是一个好地方。不知不觉间,他的双脚已经站在一座用三根棕榈树拼起来的间易小桥上,心中顿时一惊,这不就是道士所说的“百节桥”吗?难道这里就是我要寻找的安身之所?

吴铭三心存疑惑,他跨过小桥,来到一座小山之上。此时,天色已晚,他就在山间生起一堆火,准备在此过夜。第二天,他把火堆用石块围起来,盖上泥土,然后离去,继续沿兰江上行,回到义乌老家。他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诉父亲吴寿卿。

吴铭三的老家义乌椒山,是个人多田少的地方,生存空间有限,父亲吴寿卿是个有识之士,他告诉他的三个儿子,如果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去那里生活。

这一年年一过,吴铭三就挑起他的货郎担,直奔麻车埠而来。

他重新来到那座小山上,找到那堆火,扒开来一看,里面的火还没熄灭。他自言自语道,此地果然可居。他就在那堆火堆旁搭了间茅屋,居住下来,从此过上了闲时挑绿豆担、忙时耕田种地的生活。

吴三铭所居之地没有地名,外地人问他是什么地方人,他也无法回答。后来,他根据地形,把自己所居之地叫做吴巡坞,意思是吴铭三经过长时间的巡游而找到的一个山坞。这样的地名毕竟不雅,有人根据吴巡坞四周如龙盘旋的山势,把这里叫做盘龙村。再后来,有人把四周的山看成高垣环抱,故又名高垣。高垣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自吴铭三来到高垣之后,高垣吴氏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旺族。为纪念吴氏始迁祖吴铭三,吴氏后人在吴铭三最早居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金轮庙”,但村民还是叫它“间屋”。

吴氏提倡耕读传家,其后人多从事农桑,生活克勤克俭。然而,一个意外之财让整个高垣村一夜暴富。

这是一个传说。

刘伯温随朱元璋征战天下时,积累了大量的财宝,但又不便随身携带,就把这些财宝就地埋藏,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来取。兰江两岸就有多处藏宝之地。比如章家,比如高垣等地。

刘伯温每藏一处宝藏,都要绘制两张藏宝图,一张自己收藏,一张交给朱元璋。刘伯温是个聪明之人,交给朱元璋的那张其藏宝图用盐卤水墨画成,自己留的那张用水墨画成,时间一长,朱元璋的那张就看不清楚了,而自己的那张则清清楚楚。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刘伯温,他们生前都没有来得及取宝。刘伯温的后人却于明永乐年间开始四处寻宝。

有一次,刘伯温的后人拿着藏宝图,来到严州城外,从兰江逆水而行。巧的是,当时的船上有一位高垣吴氏族人也搭乘这条船回家。船行不久,刘伯温的后人不声不响地拿出藏宝图来看,被吴氏族人偷看到了。他把此事藏在心里,等船到了洋尾埠,就起身上岸,急速从旱路赶回高垣。一到村里,就拎起一面大锣,边敲边喊:大家快到窑上去挖宝。村里人十分好奇,都出来看热闹。有人说他神经病,根本不相信他的话。他就把在船上所见告诉大家,大家才半信半疑地来到青龙山后的一座破窑前,用脚量了量距台阶十步距离的地方挖下去,果真露出了用砖头封实的窑门,撬开窑门,只见里面全是黄灿灿的金子。大家也不哄抢,而是有序地挖,然后平分。不多久,一窑的金子全被村里人挖光。从此,高垣村家家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但是,村里有那么一个懒汉,一天到晚在家里睡觉。这一天,他听见外面铜锣敲得震天响,还喊着挖金子什么的,他哪里会相信,睡在床上就是不肯起来。老母亲拿来一根竹枝,边揍边骂。懒汉只好起来,到外面去看了看,只见村里人一个个都手里拿着金子回来,心想,果然有金子挖呀,开始后悔起来。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母亲在一边边骂边哭。无奈之下,他只好扛起锄头,来到青龙山下,那个埋金子的窑洞已经空空如也。为了安慰母亲,他只好把一窑的砖头挑了回去。

不久,那个取宝的人来到高垣,按照图纸,找到青龙山下一看,整窑的金子已全被挖光。图纸上说,那些窑砖是真正的金砖,可是现在连窑砖也一块不剩,但又不敢声张,只好仰天长叹。(未定待续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