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小吉
2016-06-15 09:59

□ 沈伟富

不知因为什么,过了杨桥,大溪又叫吴家溪,可是找遍这段溪的两岸,也没有一个叫吴家的地方,无意间却找到一个叫姚园的地方。

姚园在吴家溪的南岸,吴家溪在这里转了个大弯,把姚园围在一个山脚下。据当地老人说,姚园是个非常古老的村坊,最早由姚姓人在此居住而得名。这个村坊不知建于何时,也不知什么时候,不仅姚姓人不知了去向,就连整个村坊也不见了踪影。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经常在这片土地上挖出诸如陶、瓦等碎片。2015年5月,杭州文物考古所在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宋元时期的陶、瓦等碎片。可见,姚园这个村坊,至少在宋元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吴家溪绕过姚园,又反向绕了回来,在姚园的对岸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弯,这个弯形似一个酒壶。宋元之后,这个“酒壶”上也渐渐地出现了一个村坊,此村因形而得名,叫壶村。在溪水的冲刷下,壶村的溪对面形成了一道长约一公里多的石壁,在通公路之前,进出杨村的道路都走石壁下的一条栈道。现在,石壁下还留有一段栈道。

先后来壶村居住的有蒋、杨、陈、何等姓,其中蒋姓居住在壶村的东面,也就是村口,他们自称甲石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甲”是村口的意思,“石”就是村边的石壁。这支蒋姓和上蒋的蒋氏、贺宅的蒋氏是同一支,都来自兰溪。杨姓则来自金华。传说杨氏始迁祖杨椿年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骑着一匹白马,从金华一路游山玩水,来到吴家溪畔,见这里山青水秀,一时就忘了时间。到了中午时分,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径自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想弄点吃的。这家的主人又不在家,家中只有一个不会讲话的女子,两个人比划了半天,还是“讲”不清楚。正当两人“聊”得起劲时,主人回来了,见有一位风度翩翩,牵着白马的人站在家门口,正和女儿“说”着话,就上前问明来意。当得知此人想在他家弄点吃的,就进屋做饭去了。不一会儿,饭就做好了。杨椿年吃过饭,想掏钱,被主人拒绝了,并且说,前些日子,有一位算命先生来到他家,说有一位骑着白马的人来家里吃饭,那就是他家女婿。主人这么一说,杨椿年一时没了主意,说婚姻大事要由父母作主,此事还得回去征得家中父母才能定夺。

杨椿年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父母,岂知父母一口答应,并且说可让他去做上门女婿。就这样,杨椿年成了壶村人。而且奇怪的是,自杨椿年“嫁”到这户人家后,他那个不会讲话的老婆竟然开口讲话了。

在壶村的几大姓氏中,杨氏是发展最快的一支,而且还外迁到杨桥等地继续发展。到了明朝后期,壶村的杨氏在村中建造了一座非常气派的杨氏宗祠,叫清白堂。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打到壶村,见人就杀,见钱就抢,村里的人差不多被杀光了,只有少数一些青壮年涉过吴家溪,逃到了对岸,也就是姚园一带,才躲过了一劫。村中的房屋也差不多被烧光,然而,那座气派的杨氏宗祠却安然无恙,其原因是,太平军见宗祠的大门上写着“杨大宗祠”四个大字,不仅放下了火把,而且都纷纷跪了下来,向杨氏先人叩头,因为,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东王杨秀清也姓杨。

乱后,那些逃过一劫的人重新回到村里,见村中一片狼藉,只有杨氏宗祠毫发无损,他们不知其中的原因,而是认为这是杨氏先人在天之灵庇佑的缘故,也算是个小小的吉利吧。从此后,壶村就被改为小吉。

小吉地处大溪的下游。以前,大溪流域的柳村、杨桥等地所出产的山货,比如木材、桐籽、茶叶、油茶、中草药,还有一种当地特有的天然农药——菜虫药,都是通过竹、木排,从这条溪里放流而下的。小吉离兰江只有两里路左右,大溪流到这里,水势虽大为增大,但因这段溪流弯道多,水流平缓,再加上兰江之水时常倒灌进来,所以溪中泥沙堆积太多,竹、木排放到小吉村前,就不能再往下放了,只能靠人力,把这些山货挑到兰江边的码头上去。因此,小吉村里就出现了一种以挑山货为生的人群——挑夫。多的时候,挑夫的人数要多过村里的人数。一到晚上,村里就像集会一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一家家店铺也都张灯迎客。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通了公路之后,才迅速结束。

大溪在小吉这个地方接纳了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发源于建德、兰溪交界处的大青尖,在这座山上,有一座建于南北朝时的惠林寺。山下就是我市著名的杨梅产地——向阳。向阳人种杨梅是有传统的,村里人的祖上大多来自台州的仙居,他们把种杨梅的传统也带了过来。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土壤、气候,都适宜杨梅的生长,加上新品种的引入、种植技术的提高,使得这里的杨梅和三河的枇杷、三都的橘子,名扬建德,甚至名扬到外地。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