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上源
2016-07-04 11:16

□ 沈伟富

上源村是2007年行政村调整时所产生的一个村名,由原来的南山下、行台和塘下三个村合并而成。不过,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这段历史上,这三个村也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第一次合并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那时合并后的村名就叫跃进村,1961年分开,2007年再一次合并。

南山下的村后面有座大山,村里人称之为屋后山,因为此山在村庄的南面,故又名南山,南山下之名由此而来,村里人大多姓潘,是罗塔坞潘姓的一支。

行台在南山下的下游,处在高家溪与南山溪的交汇处。在这里,“行”读作“航”。行台这个村名的由来很有意思。据说,早在西汉末年,有位高人路过这里,看到溪边有块高地,形似一个戏台,就登上这个“台”去舞剑。让这位高人感到奇怪的是,好像冥冥之中有神助似的,他的剑越舞越好,几路剑舞下来,人不仅不感觉累,反而有一股豪气在胸中涤荡,他就这“台”上住了下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舞剑。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忽然有一天,他感觉手中的剑就是自己,而自己就是手中的剑,达到剑人合一的境地。他收起剑,作别行台,买舟东下,回到北方。此时正值王莽篡权,天下大乱,他毅然拔剑而起,云集天下英豪。一举平定了天下,重建汉家王朝,史称东汉。此人即为汉光武帝刘秀。

这仅仅是流传在当地人口中的一个传说,因为刘秀根本就没来过这里。

不过,据一些老年人说,自清朝后期的一百多年间,凡到行台来演过戏的戏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戏班子会越来越红,越来越旺,他们认为,行台是个能让戏班子走“行运”的好地方,行台这个地名也就因此而来了。

南山溪再往下,就是塘下,因村坊处在一个大水塘之下而得名。塘下村里人大多姓胡,他们的祖上是从胡店分迁过来的。让胡姓人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的祖上曾出过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胡则。

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宋端拱二年(989)登进士,成为婺州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人。他一生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知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任尚书户部员外朗、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他力主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明道元年(1032)江淮大旱,饿死了很多人,胡则上疏朝廷,请求免除江南各地的身丁钱(人头税),后来皇帝允许免除衢州、婺州两州的身丁钱。两州之民感其恩德,为他立祠祀之,其中以永康方岩的胡公祠为最。另外,义乌德胜岩、兰溪梅江五社的转轮岩上,也都立有胡公祠。人们习惯把胡则称为“胡公大帝”。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赵构应百姓的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从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并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也就是胡则生日的那天,举办各种民俗活动,以祭拜胡公大帝。

1959年8月,庐山会议结束,毛泽东乘专列北上,路过金华时,突然想起“胡公大帝”,就对身边的人说,永康有个方岩,方岩上有个胡公祠,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了名了。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毛泽东对胡则一生最贴切的评价,也是他老人家对所有官员的基本要求。

分迁到塘下居住的胡姓人对他们的这位先祖也是倍加崇拜的,早在清道光年间,他们就在村中建了一座豪华高大的胡公殿,每到八月十三(其他日子也有),不仅村里人要到殿中来为胡公大帝上香叩头,就连附近一些村里的人也常到殿中来朝拜。可见百姓对好官是多么敬仰和崇拜啊!

南山溪流过塘下,从大洋镇南侧汇入兰江。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