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新源(中)
2016-07-18 11:16

□ 沈伟富

下徐是四散里的中心,这个村由徐姓人建立,故而得名。徐姓人的先祖是兰溪女埠上徐,迁到这里形成村坊后,称下徐。现在村里以范姓和唐姓为主。范姓是由西坞返迁过来的,唐姓也由兰溪迁居过来。其他还有童、仇、胡等姓。

村里有一座祠堂,建于清末,是仇姓人的宗祠,有三进,号称连三进。据说建这座祠堂的是仇家一位做染料(主要是靛青)生意的人。有一年,这位仇家“太公”做生意来到大上海,见十里洋行就是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他东走西走,不经意间,来到一个赌场。心想,反正没事,身上也有些闲钱,进去玩玩,消磨消磨时间。他来到第一厅,这里玩的是掷骰子押宝,觉得不适合,又来到第二进,这里是玩牌九的,他也不太会,就来到第三进,见这里的人都在玩胡牌。胡牌仇太公是懂的,而且赌的都是铜板,输赢也不大,于是就坐了下来。仇太公的手气也真当好,只玩了几圈,桌子上的铜板都归了仇太公。这时来了一个伙计,问仇太公有什么要服务的。仇太公说,没什么要服务的,顺手给了伙计一个铜板,就站起来准备走了。不料那伙计拿着铜板就到赌场的兑换处换了一个金锭。仇太公看到后,眼都发直了。有赌场伙计告诉仇太公,这些铜板是筹码,每个铜板可兑换一个金锭。仇太公赢了一大堆铜板,也就意味着赢了一大堆金锭。他认为,是仇家祖上积德,让他发了大财。他把这些金锭运回家,建了一座祠堂,以示对仇家先祖感恩。因为他是在第三进赌场赢的钱,所以他把这座祠堂叫做连三进。新中国建立之后,连三进归了公。前几年,祠堂经过改建,堂名也被改为协和堂,意思是全村人共同协作,和睦相处之意。大门上方竖着写有“江南巨族”四个字,门厅上方横着写有“绥和遗风”四个字。对于“绥和”二字,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不知哪位高人为何要用这两个字,不知有何深意。

绥和,是安定、和睦的意思,与协和堂的意思一样。但却与仇氏家族有着非常深远和微妙的联系。说起来,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叫赵逸的人有关。赵逸,天水人,历任中书侍郎、宁朔将军、赤城镇将。绥和荒服,百姓安之。后卒于仇池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小朝廷)。赵逸有“绥和荒服(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之功,又死于仇池国,这不是与仇氏有关吗?看来这位在连三进大门上题写“绥和遗风”的人,一定是个仇氏族人,至少是个亲仇派,更是一个极有学问之人。

在四散里,西坞是个非常值得走一走的村坊。

西坞以范姓为主。这是一支真正的范仲淹后裔。

神宗熙宁十年(1077),范仲淹的孙子范正路游学浙东,他沿钱塘江溯江而上,过富春江,游严子陵钓台,饱览两岸山川秀景,来到祖父范仲淹曾经被贬之地睦州城。当时,兰溪人鲍大宣议见其气度不凡,经了解,原来是忠良之后,不久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此后,范正路就在上竺坞(今兰溪龙门村)定居下来,成为兰溪范氏始祖。他的后人范文裕迁到清口(今兰江街道里范村)居住,到南宋时达到鼎盛。

范正路的第十五世孙范初一,于明成化年间,娶下徐一个姓徐的道士女儿为妻。因徐法师早年丧偶,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形影孤单,老无所靠,年老多病,范初一就毅然迁居到下徐,照顾丈人,成为四散里范氏始迁祖。

徐家的田产大多集中在一个山坞里。徐道士死后,范初一的后人就干脆迁到这个山坞里来居住,因这个山坞在下徐以西,故名西坞。一条源自尖坞山东麓的小溪自坞中潺潺而下,范姓人家临溪建屋居住,汲溪水而饮。坞口有一道南北向的低矮的山粱,形如城墙,把村坊拦在坞里,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村庄。村里人说,这道山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龙子所化,是西坞村的守护神。有了这道山梁,西坞范氏发达了五百多年,他们在村中建起了高大的范氏宗祠,修编了《范氏宗谱》。

在五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西坞范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俗,“月半”节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月半节,就是在腊月十六日过的一个节日。

每到腊月十六这一天,西坞范氏族人会聚到他们的宗祠——“馀芳堂”上分肉分馒头,其规则是:六十岁以下男丁一人一只,六十岁以上的一人一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两只大馒头(每只两斤),八十岁以上的是两只四斤的特大型馒头,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有意思了,要分两只八斤的超大型馒头,如果有幸活上一百岁,那就要分两只十六斤重的馒头了,这么大的馒头,制作起来可不太容易了,但也是非做不可的。而这些开支都来自馀芳堂的公产——山林的收入。

其实月半节不仅在西坞有,其他几个村也过,只是其他村是四年才过一次,而西坞是每年都要过的,其中之原因,缘于西坞村外的那座云峰庙。(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