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水缸——乡村记忆之十四
2016-07-20 13:04

□ 杨吉元

在那个年头,陶制用品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器具。

楼上楼下,屋内屋外,我们家的坛坛罐罐就有数十具。

传统陶制器具用砂子、陶土等原料混合烧制而成,种类繁多,诸如缸、瓮、坛、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大多用来装水、储粮、酿酒、存调料等等。

罐子体形最小,两边有耳朵。我们家有盐罐、茶叶罐、菜油罐等。有一只茶叶罐,内置老壳茶叶,也许是为了防潮,大多放在灶头,泡出来的茶水奇苦无比。

壶的体形不大,一般都有壶嘴。大人喝茶时,往往先将茶水倾倒在花碗里再喝,我嫌麻烦,常常直接将小口对着茶壶嘴猛吸一通,偶尔被母亲撞见,少不了一顿数落。

我们家还有一种叫钵头的器具,常用来盛装菜肴或茶水等,使用率极高。

家里最多的是坛,小口鼓腹。父亲好酒,每年都会拿十几个酒坛用来贮存红曲酒,其他如黄豆、红糖、霉豆腐之类,也用它存储。

体形与坛差不多但略大者,叫瓮,不易搬动,主要用来盛放小麦、大米等。

缸的体形最大,广口,外部粗糙,内部则光滑。

我们家有四只缸,一只小缸,两只五斗缸,还有一只七斗缸。

小缸相对轻便,容易搬动。下雨天移到门外,将瓦溜里滴下的雨水积存,作为洗脸、洗菜和烧猪食等之用。

一只五斗缸作为水缸置于锅灶旁,上面摆放着一块方正的木板,防止灰尘掉入缸中。烧菜了,这块隔板自然成了切菜的砧板。有时吃饭简单,水缸偶尔还会当做餐桌使用。那时还没有自来水,饮用水从村头的水井里打来,先盛放在五斗缸中。夏天,吃不完的蒲瓜、丝瓜和西瓜之类,暂置于水缸内。我常常用根小棍去戳它们,瓜类上下沉浮,甚是好玩。

最大的七斗缸平时一般放在猪栏屋内,主要用来存放猪食。到年关,父亲会将七斗缸洗刷干净,搬回屋内,用来做红曲酒。

小时候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令人喷饭的趣事。公社某干部,外地人,对我们老家的风俗略知皮毛。有一次到村里指导工作,看见一户人家的水缸里有红曲酒糟。等不及主人说话,他就顺手操起缸中的木勺,从中舀起一碗来喝,结果刚入口就“喷薄而出”。他原以为水缸中是著名的红曲酒,谁知是给猪吃的酒糟。

缸瓮是易碎品,用了多年,常常会出现裂缝,那就要渗水。母亲对父亲说,我们家那只七斗缸好像也漏水了。

“修缸补瓮嘞,缸补否?瓮补否?”补缸师傅一出现在村口,在樟树底下玩耍的我便飞一样地跑回家告诉了母亲。

补缸师傅六十多岁,皮肤黝黑,面色黄蜡,一身阴丹士林做的青色衣服。修补行囊甚为简单,一根扁担,扁担一头挑着一个布袋而已。

师傅搬来一张小长凳,将它侧翻,然后叫上母亲帮忙,慢慢地把水缸侧倚,使之固定在长凳上。

师傅从布袋里拿出粗洋布围裙,腰上一系,然后套上袖套,手中拿着一个小榔头。

补缸师傅眯着眼睛,仔细寻找裂缝。补缸不仅视力要好,听力也要了得。裂缝细小,有时很难发现。

师傅先用榔头熟练地在水缸四周不断轻轻敲击,通过声音的差别,判断裂缝的位置。如缸面发出“当、当、当”的悦耳声,说明水缸完好无缝,没有问题;若发出“咯、咯、咯”的破碎声,则表明该区域有裂缝待补,于是取出画粉做上记号。

找到细缝,这时师傅喝了口水,然后和母亲说一番这缸难补、费时之类的话。母亲自然明白其中意思,便讨价还价一番。

补缸师傅随即右手拿着小榔头,左手拿着一枚尖尖的锤子,沿细缝左右两边均匀地打上几处凹眼,凹眼并列相对,然后用一种“门”字形的马钉(马钉是用熟铁打成的扁平的前后两脚钉,形状类似放大了的订书钉)嵌入凹眼处,并将马钉按缸体的弧度适当弯曲,微微敲击,使之平贴在缸体之上。

如此这般,沿裂缝走向,等距离用马钉加固后,然后开始填补粘合剂。

粘合剂随调随用,大多用细铁砂与盐卤调和而成,颇似现在的水泥浆。填补时沿缝隙涂抹,过了片刻,粘合剂膨胀堵住裂缝,并与缸体紧紧粘合,便告完工。

我一直在旁观看,甚是好奇,不禁怯怯地问道:“大爷,你用榔头敲缸,水缸怎么不会破?”

补缸师傅看我一眼,拍了一下我脑袋,说道:“那我还吃这门饭?”

如今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离我老家不远的兰溪缸窑厂早在三十多年前即已倒闭,市场上再也难觅水缸的踪影了。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