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伊村
2016-09-13 11:22

在建德(三都、梅城、大洋)与兰溪交界处,有一座山,因山上长满毛竹,故名毛竹尖。洋尾溪的源头之一就发源于毛竹尖西麓的黄大坞。在黄大坞北侧的半山腰上,有一个伊姓人的聚居村——伊村。

伊村依山而建,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村之后山称馒头山,山后即是三都绿源。

最早来伊村居住的其实并不是伊姓,而是黄姓。黄姓人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来这里居住,已不可考。他们在村南的山坡上开出了三百多亩梯田,引山泉而灌溉,日子过得还算富足。相传黄家有一穴风水在村后的山上,有一年夏天,一声惊雷响起,整座山都为之摇动。雷雨过后,黄家人上山查看,发现祖坟已被雷给劈了,原地出现了一个坑,时间一长,坑就变成了塘,黄家从此败落,部分黄家后人外迁到利群等地。

黄姓败落后,留下了大量的田地,这时,有一个姓伊的人挑着一担洋箩(全部家当),从金华汤溪来到这里,先是在山上搭建了一座茅棚,开山种地,没过几代,伊家就人丁兴旺,开始下山,在当年黄姓人居住过的地方建屋定居。久而久之,一个以伊姓人为主的村就在馒头山下兴起,人称伊村。

伊村的伊姓人奉伊尹为祖。

伊尹(前1649—前1549),姓伊,名挚,“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他是中国商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师鼻祖,中原菜系的创始人。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初,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出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的景象,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死后,葬于河南商丘,墓前有伊尹祠,内塑伊尹像。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九月初九,都要六人行庙会,本地甚至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民众都会来此朝朝拜。

对伊尹的朝拜是也是伊村人绵延不绝的传统,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伊村人把伊尹当作将军来祭拜,他们在村中间建有一座“伊公庙”,内供伊将军像,还说这位伊将军是南峰桐溪人,后被人害,村人怜其忠,所以建庙祭祀。

伊村人祭祀这位伊将军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传说中的天上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一天,村里选出十三个人,首先来到伊公庙,向伊公行叩拜礼,然后,这十三个人中的五个人扮演五常,手拿钢叉,另有三人扛着一个用桃木制成的呈“Y”形的“桃符”,其他人或放鞭炮,或拿令旗,或敲锣鼓,从伊公庙中鱼贯而出,走向村里的家家户户。每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就在门外焚烧纸钱,放一通鞭炮,把这十三个人迎进家门。这十三个人就在这户人家家里用桃符驱邪。最后,主人在堂前点上蜡烛,并在蜡烛边放一小红包,让驱邪的人带走。据说这样做能保一家一年的平安。

这样的活动明显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一个偏远的山村来说,无疑是一年当中最让人开心、快乐的事,因为这一天,远近村里的人都会聚到这里来,有亲戚的走亲戚,没亲戚的也来凑个热闹,村里所有的人家也会在这一天用新米做上一些米馃,然后准备一桌或几桌丰盛的佳肴,用来招待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客人。这样的场面一直会延续到月上东山,牛郎开始会织女的时候,方才散去。

伊村的南面有一小山坞,早在清咸丰年间之前,因这里遍长梓树,故名伊梓坞。伊梓坞曾经也是一个伊姓人居住的小村,现在,很多人都下山脱贫去了,只留下一些断垣残壁和一座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礼堂,让人想象着这里曾经的兴盛。

伊村地处半山腰,远离尘嚣,空气清新,伊村人利用这一有利地势,大力种植高山蔬菜。当我们来到伊村的时候,正赶上收获茄子的季节,一辆又一辆外地车来到山里,拉走一车又一车高山茄子。这几天,四季豆又可上市了。

洋尾溪从伊村发源,一路往下,直奔山下的利群。(文/沈伟富)

 

责任编辑: 方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