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利群(下)
2016-10-17 11:02

——神勇的蔡氏双雄

□ 沈伟富

太平天国之乱,不仅毁了郭明府祠,也给高楼下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村里的房屋几乎都被烧光,人也差不多被杀光。在离高楼下不远的一个小村——朱家,留下了一个“十八扁担战长毛”的生动故事。

十八扁担原来是指村里的十八个后生。平时,这十八个后生以力大能挑而名闻源中。

太平打到源中后,这十八个后生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就毅然拿起平时用来挑担的扁担,与太平决战。终因寡不敌众,十八个后生相继战死在太平军的屠刀之下,朱家所有的房屋被烧,粮食、牲口被洗劫一空。

在抗击太平军的战斗中,高楼下蔡家一门出了两个忠勇之士——蔡兆辂和蔡兆辐。

蔡兆辂和蔡兆辐是同父异线兄弟。兄弟俩从小就喜欢读书,且才气逼人。

哥哥蔡兆辂,字景商,号朴荟,早年曾填有一阙《沁园春》,表达了心雄心壮志:

寒素家风,铅椠生涯,故纸成堆。看云梯月路,鹏程何杳,黄鸡白日,驹影交催。一领青衿,几时抛得,与尔相期步玉阶。还应悔,悔流光梭掷,困守蒿莱。 况复笑口难开,高堂上,萓椿相继摧。幸零丁弱弟,吹篪唱和,垂髫稚子,绕膝追陪,子敬青氈,桑公铁砚,回首英雄志未灰,从今始,须读书十载,奋发毛锥。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蔡兆辂中了举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及第,咸丰九年(1860)任嘉兴府教授(大概相当于现在分管教育的副市长)。

咸丰十年(1861)四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部攻下苏州城,并很快打到嘉兴城下,城里的官员和守城将士纷纷弃城而逃,唯蔡兆辂和训导张咏没有逃走,他们俩在明伦堂中相对而语:嘉兴城是守不住了,我们都是吃皇粮的人,平时受朝廷恩典不浅,现在国家有难,我们不能一逃了之。

他们毅然留下来,与不肯逃离的清军坚守城池。在激烈的战斗中,蔡兆辂身受重伤,但仍然以一书生之躯,与强敌战斗不息。为不牵连清军的突围,蔡兆辂来到朱彝尊的曝书亭内,投水自尽。太平军追到曝书亭内,捞直蔡兆辂的尸体,割下蔡兆辂头颅去领赏。战后,咸丰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忠勇,加同知衔,勅授文林郎,并赏金头一个,允许运回原籍,葬在石屏山上。据说为防后人盗墓,蔡家用了七口棺材同时出殡,并分葬在七个地方,此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蔡兆辐,字象明,号星斋,早年与哥哥蔡兆辂一起读书,但他没有哥哥那样幸运,因为等他成年准备赶考时,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他只好放下手中的笔,与侄儿蔡汝楣一起,督办民团,配合清军,抵抗太平军。

清同治元年(1862)八月二十九日,太平军打到三都,蔡兆辐率领民团,保护乡亲们避难于建德与浦江交界的肇峰山。这一路上,孩儿的哭声,老人的哀叹声,不绝于耳,令蔡兆辐心如火焚,他一路走,一路吟咏道:

自从风鹤警三都,鼠辈狼群遍道途。

闻急仓皇离老线,逾山越岭任崎岖。

荷担携儿走上塘,满山风雨湿衣裳。

踌躇此地难藏迹,伴约亲朋过浦阳。

星河耿耿东方曙,抑郁胸中谁与语。

临风浩叹问青天,但见云飞故乡去。

…………

在这次逃难途中,蔡兆辐的大母(蔡兆辂的生母胡氏)也在其中。

太平军在洋尾源中盘踞了好几个月,到处骚扰穷搜。九月初四日,胡氏与蔡兆辐说,你兄弟(蔡兆辂)已经殉难,我家的承祀就靠你了。说罢,母子相对而泣。而后,胡氏独自一人下山,在洋尾庄鹿山下,被太平军抓获。胡氏面对太平军,一直痛骂不止,最后被太平军所杀,时年五十九岁。

到了这年的十一月十三日,蔡兆辐率领民团,配合清军,连夜攻入严州城,与太平军展开巷战。在民团与清军的共同进攻下,迫使太平军退出严州城。由于蔡兆辐等骁勇善战,战攻赫赫,在浙江温处道兵备、按察使、左宗棠心腹爱将魏喻义的保举下,朝廷钦赏蔡兆辐蓝翎,并选为严州教谕。浙江全境的太平军肃清后,在闽浙总督左宗棠、浙江巡抚马新贻的共同保举下,蔡兆辐被加赏为国子监学正衔,并获赠“勤慎急公”匾额一块。这块匾一直挂在高楼下蔡氏花厅上,后来连同这座花厅一起,不知了去向。

全文完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