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金山
2016-10-31 09:38

□ 沈伟富

洋尾溪在盘山外走成一个大“S”形,一座古老的石桥架在这个“S”上,这就是洋尾源中著名的同佳桥。

这桥初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是源中里童(现属洋程)的一个大财主童克忠造,至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源中常发大水,此桥曾被多次冲毁,源中的另一个财主王秉致就曾修过一次。清道光六年(1826)、光绪十六年(1880),伊肇茂、蔡诰也都分别对此桥进行过重建。民国年间,洋程的革命烈士童岁新也对此桥进行过一次重修。后来,由于要通汽车,这桥就被一座水泥桥所替代。

这座桥由于是姓童的人最早修建的,所以叫童家桥。后来,虽然有很多人或参与过重修,或进行过重建,也就是说,这桥凝聚了多人的心血,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所以,当地人把它改为同佳桥。现在,桥头有个小村,村以桥名,也叫同佳桥。

同佳桥外有个小村叫杨家门前。据说,以前村的对面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杨家的主人在外做官,人称杨老爷。杨家门前也由此而来。

杨家门前与一个叫水碓后的小村毗邻,顾名思义,水碓后这个村名的由来,肯定与水碓有关。当年洋尾埠上最大的水碓就建在这里,“咚咚咚”的舂米声声震峡谷。村的后面有座大山,山上遍长野松,是洋尾埠上潘家的私产,每年可出产五百多担的松柴,这种不需要多少成本,只需付出点人力就有钱可收的山,人们称之为金山。以前,金山上有座尼庵,叫金山庵,一直以来都有尼姑在此念经修行。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庵里来了一个和尚,他把庵中所有的尼姑全都监禁起来,供他淫乐,这还不够,凡来尼庵中烧香的颇有几分姿色的妇女,也都被他关进一个天然的石屋里一同淫乐。这件事激怒了远近的信徒,但又没有办法,因为这个和尚武功高强,无人能敌,只能忍气吞声。

有一年,杨老爷回家省亲,听乡亲们说起这件事,开始时觉得不可思议,他决定上山探个究竟。可是村里人劝他最好不要上山,因为这和尚看到有男人进庵,就用乱棍打下山来。

可是杨老爷不信这个邪,执意要上山去。

一天,杨老爷穿上草鞋,挑着一副绿豆担,一边摇着“拨咚鼓”,一边慢悠悠地上了山。当他来到金山庵门前时,早见那个和尚拿着一根两米多长的青柴棍,凶神恶煞般地站在庵门前。

“你这挑绿豆担的,怎么挑到山上来了,这里又没有人家。”和尚气势汹汹地说。

“我以为只要有路,就会有人家,想不到走错了。不过我口有点渴,想到庵里讨碗水喝。”

“给我滚!”和尚抖了抖手中的青柴棍,露出一脸的横肉。

“既然来了,让我歇口气总可以的吧?”

和尚见他走得确实有点累了,况且是个老头,料他也不会生出什么事来,就放下手中的青柴棍,不再为难他。

过了一会,和尚走过来看了看绿豆担,说:“这样吧,你把这些粉头线脑留下,我就不打你。要不然,你就别想走着下山去。”

杨老爷故意说,自己是做小本生意的,赔不起,多少总得给几个小钱吧。和尚这下倒也没再争执,就从怀中摸出一根细细的银簪:“这个给你,够不?”

杨老爷接过银簪,千恩万谢地挑起担子,下山了。

杨老爷一路走,一路想,这秃驴果然是个花和尚。要不然,这银簪从哪里来?他要那么多粉头线脑有何用?

过了几天,杨老爷带着兵马,就杀上山去了。但是,搜遍山前山后,就是不见了那和尚,只在一个石屋洞中发现了好多尼姑和妇女。杨老爷把她们全部放出洞来,然后一把火把整个金山庵烧了个精光。

现在,金山上还有庵基,但那个石屋洞已被柴草所蔽,走不到近处去看了。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