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洋尾埠
2016-11-07 13:30

□ 沈伟富

洋尾溪在洋尾埠汇入兰江。

和兰江边上的其他埠头一样,现在的洋尾埠已经完全改变了它原有的面貌,埠头上的绝大部分原住民,都已随着富春江水库的蓄水而远迁吴兴、江西等地。现在在洋尾埠上住的,全是后来从洋尾源中(主要是山上)迁出来的新居民。

那么,老洋尾埠又是怎么样的呢?据几个没有迁走的“老洋尾”说,当年的洋尾埠即是一个繁华的码头,也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古村。

村口(也就是沿江一带)全是参天的古木,其中,千年古樟就有四十八棵,老柏树一百七八十棵,还有一棵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榔树,它的枝叶差不多盖过半个村坊。从兰江上看,只看到一排古树,根本看不到村坊。从江面到村口,全是青石铺成的台阶,村里一前一后两条老街,也是上面铺着青石板,下面是水沟,两边店铺林立。

在所有的店铺中,一家叫“陈仁和”的商号特别气派,生意也特别的好。

“陈仁和”的老板叫陈永德,此人非常有商业头脑,是民国时洋尾埠上最有钱的财主。但他的出生却非常卑微。

他从小就没了父母,是跟着姐姐长大的。姐姐嫁到洋尾埠的蔡家,把他也带了来。小时候的陈永德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长大后,姐姐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就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到外面去看看有什么生意好做。

陈永德拿着钱,准备到杭州去玩几天。当他路过七里泷江南村时,见很多人在埠头上装运柴火。走近一看,发现这些人装的又不像是用来烧火的柴火,都是些碗口粗细的硬杂木,全都锯成一人光景长,也不剖开,就问身边的人:“这些柴运到哪里去的?怎么锯得这么长?”有个身材高大的人说:“这你就不懂了吧。这些柴不是用来烧火的,是运到杭州钱塘江边去做塘桩的,叫‘塘柴’。”

陈永德是第一次听到“塘柴”这种东西,觉得这是一个好生意,因为整个七里泷中,到处都是这种硬柴,只要雇人砍下,扛到江边装船,就有钱赚了。回来跟姐姐一说了,姐姐下听,觉得不管怎样,只要弟弟有点事做就好,总比整天在外游荡要好。于是就给了他一些本钱,先让他去尝试尝试。

陈永德拿了钱,来到七里泷中,雇人砍起了“塘柴”,然后运到杭州,第一次就赚了钱。回到家里和姐姐一说,姐姐高兴得很,又给了他更多的钱,让他大胆去干。只几年工夫,陈永德就成了这一行中的老手了。发了财的陈永德在经营“塘柴”的同时,也在洋尾埠上开起了一家“陈仁和”商号,经营各种杂货,生意也是特别的好。据说每到年终,他家的堂前总是堆满了白洋,在付清所有长工、短工的工资后,陈永德就把这些白洋装到酒坛中,埋到地下去。

到了20世纪30年代,兰江一带闹暴动,据说一些参加暴动的人曾在陈永德家的地下挖出过大量的白洋,他的一个女儿因为要阻止,被人割下过一只耳朵。直到20世纪60年代改天换地时,还从他家的屋基里挖出过大量的白洋。

除陈永德外,洋尾埠上的大户人家有何家、阮家和蔡家。特别是蔡家,那可是洋尾埠上的“老人家”了。

蔡家的祖籍是福建建阳,其祖蔡元定是朱熹的好友。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人都称其为西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

蔡元定二十五岁时拜朱熹为师,朱熹非常喜欢他,两人以师友相称,一同研究学问,一同著书讲学,长达四十年,成为朱熹的左肱右臂。朱熹还把一个女儿嫁给了蔡元定的一个儿子,两人结为儿女亲家。

洋尾蔡氏的始迁祖蔡凌是蔡元定的第六世孙。蔡凌的父亲蔡璧曾任浙江转运使,死于任上,夫人林氏与儿子蔡凌沿钱塘江、富春江、兰江扶柩而上,准备把蔡璧运回故里安葬。当他们的船来到洋尾埠时,听说前方正在打仗,不能前行。林氏就和儿子在洋尾埠(当时叫洋津市)停了下来,准备等战事一平,即刻启程。谁料这一等就是半年以上。因为棺中尸体不可久留,林氏就和蔡凌商量,暂时把灵柩就近择地安葬,等战事一平,再作打算。

他们把蔡璧的灵柩葬在兰江边的橘山之下,正对着山上的一块被当地人称为“紫金冠”的岩石。有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处好风水,主子孙繁衍。

林氏和儿子蔡凌就在洋津市住了下来。这一住,就再也没有走。蔡凌就成了洋尾埠上蔡氏的始迁祖。而今,洋尾埠和洋尾源中的蔡氏,全都是蔡凌的后裔。蔡凌雇人在蔡璧坟前守墓,守墓人在蔡璧坟边结庐而居,后来也形成了一个小村,叫蔡家坟。

直到民国时,蔡家仍然是洋尾埠上的大户人家。蔡家老屋占了洋尾埠的半条街,不仅有气派的门面,还有精致的后花园,其遗址就是现在的茶厂。现在,茶厂后面那株高大的罗汉松,就是当年蔡家后花园中的遗物。

洋尾埠上还有好几座寺庙,全都集中在下街,一座关公庙在埠头边,紧邻其后的就是恢宏的白石庙和永兴寺。这些寺庙,就在现在洋尾埠上仅存的那棵古樟下。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