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大唐
2017-02-10 13:31

□  沈伟富

别误会了,这里所说的大唐,与一千多年前,由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的那个王朝没有丝毫的关系。大唐是现在三都镇的一个村,是2007年,由大库、唐家两个村合并后,从两个村中各取一个字组成的一个新的村名。

大库是个高山村。早在明代,有个姓盛的兰溪人,来到这里开山种杂粮,当年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收成。与他的家乡比,这里虽然山高,但有大量的荒山可供开垦,而且土质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玉米、番薯等杂粮,就在半山腰上一个相对平坦点的地方搭了个棚,住了下来,一心一意在这里种杂粮了。

他的山地越开越大,种的粮食也越来越多。那个时候,粮食就是财富,有粮就有了一切。没过几年,山下的一个姑娘就看上了他,并且嫁到了山上,和他一起种山。多年以后,这个原本只有野兽出没的山上,就有了一户正式的人家。

经过几代的发展,盛姓子孙把这个山湾变成了自己的家园。他们一面开山,一面把涧水能够灌溉到的地方,改造成水田,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有了大量的杂粮,也有了稻米。他们还在山上合适的地方种上榧树。因为这里种什么长什么,而且收成都很好,简直是个山地粮仓,就把村庄的名字叫做大库,他们所居住的山湾也自然成了大库湾。现在三都镇的著名干果品牌“大库湾香榧”就是以此来命名的。

大库远在高山之上,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个相当闭塞的地方,可是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时代,却也是个世外桃源,在这里居住,可以不问世事,安然自乐,所以,无论山外是治还是乱,都与他们无关。在五六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整个村子,一直都是清一色的盛姓。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石块,把整个村庄砌在一座座高碪之上,包括他们的花厅。从村外看,村里的房屋呈阶梯状依次排列,就像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加上村里村外高大的榧树、松树、樟树、枫树的点缀,大库绝对是个让人倾羡的山村。

唐家在大库的山脚下。早年,有唐姓人氏从前源的长潭来此落脚,后繁衍成村,村里人大多姓唐,故名唐家。来自大库湾和三井沿的山泉从村子中间流过,是个既有小桥也有流水的小山村。其中的一座廊桥横跨在村中间的小溪之上,是村里人休憩、聊天的好地方。

唐家虽然在山下,相对来说,路比较平坦,但由于两边山高,地又狭,阳光不是很充足,所以,与大库相比,山地杂粮的种植就没有了优势,山林竹木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源。

在唐家这条源中,从里到外,分布着花坟、三井沿、板桥等几个小村庄。

花坟村庄的边上,原有一座造得很华丽的坟墓,墓碑上刻着花纹,当地人称之为花坟,也以之名村。现在,花坟仅剩一户人家,其他的都已迁到山外去了。

三井沿在花坟的外边,最早来此定居的是何氏。何姓自何而来,何年迁来,村里的耆老们都说不知道,修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的《何氏宗谱》上也没有说清楚。宗谱上只是说,何姓的“第十三世孙”何叔奇首先迁到这里,而后的“第二十二世孙”何廷云和他的弟弟们,又迁到这里,从“第十三”到“第二十二世”,前后相去九世,算算时间,也有两百年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何家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三井沿也是一个闭塞的地方,但前后两次吸引着何姓人氏入迁,据说与村口溪底的那三口石井有关。

说是三口石井,其实只是三个直径还不到三十厘米,深不过二十厘米的石穴,是由溪水的长年冲刷而自然形成的。三个石井形如三口石锅,呈“品”字形排列在一块黑色的岩石上。更令人惊奇的是,三口石井所在的岩石像极了龙头,而这三口石井正好是龙眼和龙嘴,所以,村里人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吉祥之地,他们把村庄建在这三口石井所在的溪沿上,三井沿(曾经也叫过三井源)之名也因之而来。溪上建一石拱桥,连通两岸;桥头建一水口庙,以镇村基;庙后遍植枫树、榔树、草榧及红豆杉。现在,这些树围在一起,遮天蔽日,把整个村庄隐在树后。无论是从内还是从外看,三井沿都是个景色宜人的地方。

板桥在唐家村外,来自唐家和来自东方村(上姜、下姜)的两条水系在此会合。早年,溪上有一座用木板搭建而成的桥,以方便往来行旅。后有王姓在桥头建村,村以桥名,叫板桥。

搭建板桥的地方有三块巨大的岩石,一块在溪北,一块在溪南,一块在溪中。村里人说,这三块巨石是三个神仙坐以聊天的地方。后来,为了改建板桥,溪北的那块巨石被炸平了,所以,现在只有两块巨石默默地呆立在原处,好像两位老人,静静地守护在时光的隧道中,数天地岁月,看往来世人。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