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姚村
2017-02-27 13:46

□  沈伟富

去姚村,已经是深冬时节了。村里人说,要是春末夏初去,一定要让我尝尝他们那里的特色小吃——观音豆腐。我说豆腐不尝也罢,因为各种豆腐我都吃过。可是村里人说,这观音豆腐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豆腐,因为它不是用豆制作而成的。说着就带我到村委会的文化墙上去看图片。从外观看,观音豆腐和我们平常吃到的豆腐没什么差别,只是颜色是呈绿色的,看上去倒是十分的诱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进村,他们就要向我介绍村里的这一小吃。村里的老人说,要不是有这种东西,也许现在的姚村早已没有人了。

太平军进攻严州时,曾路过姚村,杀烧抢掠自不待言,村里人死的死,逃的逃。乱后,部分幸存者回到村里,但见满目疮痍。要生存,首先得要有吃的。可是,经过这么一场浩劫,去哪里找吃的呀!

正好有一位浦江人路过这里,他说,他可以帮大家找到吃的。说罢,他带着大伙到山上去找一种柴叶,摘回来,洗干净后搓碎,倒入烧开的水中,盖好盖子,闷半个小时后,用布沥出汁水,再拌入草木灰水,不久,汁水就奇迹般地凝固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观音豆腐,凉拌热吃,或甜或咸,都可以。正是这种东西,让姚村人度过了劫后的第一难。他们以为,这是观音娘娘的恩赐,于是,就把这种东西叫做观音豆腐。

观音豆腐是浦江县一带的小吃,另外在大别山区也有。其主要原料是这些地方山区特有的一种野生灌木——腐婢树叶,因其季节性强、量少、营养丰富而特显珍贵,被誉为“森林蔬菜”。

我问村里人,姚村是不是姓姚的人很多。他们说,其实,姚村村里一个姓姚的人都没有。不过,姚村这个村名的由来,的确与姚姓有关。

不知在哪朝哪代,一个姓姚的商人路经此地,见这里三面环山,左右两山的山势分别像狮头、象鼻,后面两座山高耸入云,如同屏风。再细看,象鼻山后端的“象头”形如一个笔架,又像一只大元宝,山下有一块呈圆形的田畈,一条溪流呈“S”形从田畈中间流过,把田畈一分为二,天然形成一个八卦中的“阴阳鱼”。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吗?这个商人回家后,把一家老小都带到这里,开基建村,从此,姚村就在“狮象把门”下,不断兴旺发达起来。

大约在明朝年间,姚家出了一位武官,人称“姚天官”,其家族也兴盛到了高峰。但是,姚家有两个房派,其中一房居住在一个形如“燕窝”的高墈上,叫“上姚村”,另一房居住在高墈下,叫“下姚村”。表面上,这两个“姚村”是一家,暗地里却一直在较着劲。“姚天官”属于上姚村。

由于上姚村出了个姚天官,声名大振,下姚村人对此十分的妒忌,就在村中修了一条长长的石阶路,直通上姚村。看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但从风水学上来说,这是大忌,叫“长蛇叼燕”;上姚村人看出其中的奥秘,不声不响地在下姚村的花厅对面建起了一座水碓,日夜不停的“吱吱呀呀”声,让供在下姚村花厅里的先灵们不得安宁。从此,整个姚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姚天官”也在一次作战中身亡。大约到了明末清初,姚家彻底衰败,只把一个带“姚”字的村名,留给了后来从各地迁来的盛、陈、赖等姓。

后来者不但没有改变原有的村名,还在姚家人留下的地盘上和睦相处,并且重建了辉煌。

村里的老人们领着我从村中间走过,边走边自豪地说,这里曾经有一座“大田庙”,那里曾经有一座“周公庙”,路上还曾经有过一座“关公庙”,至于那些雕龙画凤的古建筑,那是一幢连着一幢。一条“横街头”把上大路和下大路连在一起,只是那座姚氏宗祠早就不见了踪影,只有一棵已经残败的罗汉松孤零零地立在山脚,表明这里曾经是姚家人祭祀、议事和安放祖宗灵位的地方。

在离开姚村之前,村里的老人说,他们村里还有几个谜团一直解不开,其中一个是村口那座桥为什么叫“钟英”桥,钟英是不是一个人,如果是的话,钟英又是谁;还有一个是,村里原有一块门牌,上书“榧州乡”三字,难道姚村曾经叫过榧州乡?

在此,希望方家不吝赐教。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