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樟村畈
2017-04-06 09:53

□ 沈伟富

三都的前、后源之间,横亘着高大的山脉,致使两源之间很难直接联通。这座高大的山脉在一个叫黄山顶的地方戛然而止。

此黄山非安徽之黄山,因其山巅全是红壤,看上去呈黄色,故而得名黄山顶。山上原有居民一百七十多人,大多为太平天国之后,从江西、福建、安庆等地逃难而来的移民。他们远离世嚣,过着自耕自给的生活,一百多年来,倒也自在。然而,在这太平盛世,特别是在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今天,原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已经被彻底打破,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纷纷下山另谋生路,原本还算热闹的黄山顶,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冷冷清清,除了几个老人外,几乎是十室九空。

与黄山顶差不多的还有小坞坪、老竹坞等。

小坞坪在黄山顶北侧,这里地势虽高,但还相对平坦,置身山巅,远可望梅城三江口,近可见三都。春来山花烂漫,秋去红叶满山。特别是在冬雪飘飞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闭门生火,一家人围着火塘,火塘上置一钵头,里面全是腊肉及各种山货干,大家就着那一钵头佳肴,边吃边聊,不亦乐乎。若你在这个时候偶然闹进任何一家,他们都会热情地邀你坐下来,然后倒一杯自家酿的米酒让你端着,和他们一起喝,一起吃。

从黄山顶过小坞坪,一路下来,山路盘旋,越走越暗,两边的山越来越高,天也越来越小,路边的竹子越来越多。竹林之中,偶尔可见住户,有狗在门前吠上几声,而后就摇着尾巴,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你。这一带就是当地人所称的老竹坞。

出老竹坞,眼前豁然开朗。不知不觉间,樟村畈到了。

樟村畈在梓里的西南边,背靠黄山顶,村前是一片宽阔的田畈。后源溪在村前的田畈中呈“弓”字形,自东往西,从村前流过。整个村庄紧紧地偎依在黄山脚下。村里人说,他们村后共有九个峰峦,峰者凤也,故有“九凤成屏”之说。以前,村中有一株高大的樟树,村名樟村畈由此而来。

樟树下原有一庙,为水德真君庙(村民们误记为水老真君庙)。

水德真君也称水神,是古代中国人信奉的诸神中,资格最老的神祇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神话系统中,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其实,水神即中国最早的治水英雄共工。

因樟村畈地处后源溪之南,历来水患频繁,村民建水神庙于村中,意在镇水,不让水灾祸害村庄。

据说此庙最早不在村中的樟树下,而是建在村东的一座小山上。因庙建成之后,对面梓里村里的鸡也不鸣了,犬也不吠了,这就引起了两村之间的纷争。后有风水先生说,庙基不对,要迁址。后来就迁到村东一座更高的山——牛栏岗上。这一迁,梓里村里的鸡犬都得到了安宁,但樟村畈村人前往庙里云祭祀却更不方便了。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倡议,在村中建了这座水神庙。

樟村畈村人大多为外来移民,没有一个核心家族。然而,上世纪初,村东的前山下,却出了一户大财主,这户财主姓胡,哥哥胡承绍,弟弟胡承绪。胡家的祖上是安徽徽州府,来此落脚也没有几代。据说这对财主兄弟的祖母向来为人特好,从不嫌贫爱富,反而对穷人特别关爱。

胡家所住的地方正好是个山口,进出砍柴的人都要从胡家门前过。胡家祖母见脚穿草鞋的穷苦人路过门前,都会邀请他们到家里歇把力,喝口水,甚至还烧碗点心给他们吃,所以,远近村民对胡家祖母是敬重有加。

承绍、承绪兄弟俩虽为富家公子,但其为人也深受祖母的影响,一向积德行善。他们不仅在后源溪上修建了一座结实的通往梓里的木桥,还借梓里的李氏宗祠,办起了建德东乡的第一所小学——梓里小学,为远近村坊培养了大批人才。所以,建国后,兄弟俩没有因为家里曾有大量钱财而受到揪斗。人品之高下,与其所拥有财产的多少是无关的。

樟村畈被后源溪隔在南岸,溪上除了上游的前山下有胡氏兄弟建的一座木桥外,上下十来里都没有一座桥,所以,溪里一涨水,村民要么上行五六里,从梓里过溪,要么下行五六里,从和村过溪。现在村前的那座三拱两墩的石拱桥是上世纪末才建成的。此桥连接了樟村畈与溪北的姜公桥,成为村民进出的要道。

姜公桥现属梓里。据说清中叶,梓里李家专门养了个风水先生,帮助李家看阴阳风水。这个风水先生老了,李家就把他安顿在现在的姜公桥安度晚年。后来,有个姓蒋名征猷的人路过这里,与风水先生聊了很多。风水先生对这位将军说,若有可能,你最好在此建一座桥。将军问这是为什么。风水先生说,这个你就不必问了。将军照做了。桥建好了,先是叫将军桥,也称蒋公桥,后讹为姜公桥。现在,桥边渐成村庄,村以桥名,称姜公桥。

说也奇怪,自将军桥建成之后,周边的几个村庄几百年来都无大的灾异出现。

从姜公桥外行五六里,即为三都最大的一个村——和村。

责任编辑: 李楚楚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