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三都(上)
2017-05-02 14:50

□ 沈伟富

蒙古人灭了南宋王朝之后,建立了元朝,同时也把宋代的乡、里制,改为都、图制。都大致相当于后来的乡,图相当于村。随着元王朝的灭亡,都、图制也随之消亡。可是到了清康熙十年(1671),又重新设立了都、图制。民国时废都为乡,废图为村,结束了都、图制的使命,但还有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比如我市的三都镇。因此,可把三都视为都、图制时代留下的“活化石”。

其实,最早时,三都叫宋村。

公元317年,拓拔氏攻进长安,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文武众官的护卫下,逃到了江南,在当年孙吴政权的中心——建业(今南京)立住脚跟,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东晋。东晋王朝建立之后,晋元帝把一些跟随他的人或封为王,或封为侯。其中有个叫宋兴的人就被封为开国侯,其封地就在当年孙权封孙韶的地方——建德。

宋兴,字允起,曾任冀州刺史。被晋元帝封为开国侯后,因食邑在建德,所以他来到了建德,在建德以东富春江的对岸(今三都)建了一座府第。宋兴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宋夔,次子宋奭。宋兴死后,葬于富春江畔,晋元帝批建宋氏家庙以祭。后来,次子宋奭迁回鄠县(今属陕西省西安市),长子宋夔留下来守家庙及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氏族人越发兴旺了起来,并形成了一个村,叫宋公村,简称宋村。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宋公村、宋村渐渐地讹为翁村,以致有很多人误以为这个村最早是由翁姓人所建,就连现在三都入口处的一块大牌子上,都赫然写着“翁村街,故里情”几个大字。其实,从古至今,宋村村里并没有翁姓,即使有,也是后来从外地迁入的少数几家。

历史有很多的偶然性。唐玄宗开元三年,也就是公元715年,大名鼎鼎的宰相宋璟因故贬到睦州。宋璟是宋兴的第十四世孙,他来到睦州后不久,就与第五个儿子宋恕(字推之)一起,渡过富春江,到宋村宋氏家庙祭奠先祖宋兴,同时到富春江边祭扫宋兴墓,他和宋恕说,宋村是我们宋家的肇源之地,这里有我们的家庙,有我们的祖坟。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这里,你必须留下来,守住家庙和祖坟。

后来,宋璟重新被唐玄宗启用,招回长安,而他的第五个儿子宋恕真的就留在了宋村。现在宋村的宋姓人氏,大多是宋恕的后人,其分布已不仅仅在宋村,和村、杜塘、东关(因建富春江水库而全部迁往别处),以及府城的东门街上,都有宋氏后人居住。

到了宋朝,宋氏家族的发展达到鼎盛。他们在族人莓溪先生(曾任宣教郎,已失名)的主持下,对宋氏家庙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使之成为建德东乡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家庙修成之日,举行了盛大的祭祖大典,散居在附近的宋氏族人蜂拥而至,其盛况可谓空前。莓溪先生还亲自编定了家规、家训,以及祭祀规制。自此之后,每到一定的时节,宋氏家庙里总是烛光通明,前来祭祖、烧香、叩头的人络绎不绝。

这么一座宏大的宋氏家庙,却在蒙古人南下江南之后被毁了,直到明弘治九年(1496)才得以重建,然而,在清雍正六年(1728),因守庙人不慎失火,宋氏家庙被焚为灰烬,只有那块庙额被人从大火中及时抢出。雍正十一年(1733),时任云南提举官的宋氏族人宋宜之,倡议重建家庙,并自己带头捐资。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基本完工了。重修后的宋氏家庙,其正堂中供奉着三尊先祖像,分别是晋开国侯宋兴、唐宰相宋璟和宣教郎莓溪先生,其余的宋氏先贤按德行高下,分列于左右的神龛上。东边建楼三间,供子孙读书,西边的三间房则为春秋祭祀时的宰牲房和厨房。大门前端坐着两尊威武的石狮子,石狮外就是一口小水塘,里面养着鲤鱼、乌龟等。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打到宋村,宋氏家庙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光绪年间,宋氏族人在宋元真、宋永梓等人的倡议下,又发起重建,并于光绪十六年(1889)年竣工。因为乱后不久,财力有限,此次重建的宋氏家庙的规模,远远不如雍正年间建的那般豪华,除了三间庙堂,内塑三尊先祖像外,就没有其他建筑了。门口的石狮虽然还在,但只剩下一只半了。另外就是门口的一棵古樟了。

新中国建立之后,宋氏家庙被当作国有资产分给了两户农民居住,因这两户农民又都是宋氏后人,他们没有毁坏庙内的三尊先祖塑像。直到“文革”时,塑像被严州中学的一帮造反派所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宋氏家庙被征为厂房。但没几年,厂就倒闭了,被人租去开了几年的饭店,生意也不景气,最后只好关门歇业。当地人开玩笑说,这是宋氏先人生气的缘故。上世纪末,宋氏家庙的命运走到了尽头,整座庙被彻底推平,所有遗物都不知去向,就连门前的那棵古樟,也在见证了所有的一切之后,慢慢枯萎,直至死去……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