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三都(中)
2017-05-08 14:54

□  沈伟富

其实,三都的开埠,要追溯到春秋时期。

西周时徐国的徐偃王好行仁义,因而前来归顺的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害怕徐国强大后,会威协到周王朝的安全,就派楚国军队乘其不备,攻入徐国,杀了徐偃王。徐偃王的几个儿子逃往别处,跟从他一起逃亡的百姓不知其数。

相传徐偃王的次子宝衡带着一帮臣民南逃到钱塘江一带,并溯富春江逆流而上。当时正值枯水期,船行至乌石滩时,搁浅了,被后面的楚军追上。宝衡不忍心一路追随他的臣民惨遭杀戮,就带着他的毛、杨、蔡、魏四大将军各自提着宝剑,立于阵前,宝衡用剑指着楚军将领说:我等五人愿意以死谢天下,请不要杀我的臣民。说完,宝衡与毛、杨、蔡、魏四大将军先后饮剑自刎,一场血腥的屠杀终于得以避免。

宝衡与毛、杨、蔡、魏四大将军死后,天降大雨,江水暴涨,这五人的尸体被江水倒冲到苔溪口。当臣民们发现五个人的尸体时,每一具尸体的脸色都已经发黑。他们把这五人的尸体就地埋葬,并留下部分人在此守墓,其余的继续迁徙,另找安身之地。

因宝衡与毛、杨、蔡、魏四大将军死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因此,每到这一天,无论在此守墓的臣民,还是另迁别处的臣民,都要赶到苔溪畔的徐王墓前祭拜。随着时间的推移,远近的臣民孙子不断繁衍壮大,每年来此扫墓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座荒坟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有人就倡议在墓旁建一座庙,供奉宝衡及四大将军。但还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那就是吃饭问题。因此有人发明了一种食品,就是把蒸熟的米饭捣烂,揉成团,可以拿在手里直接吃,而且保质期长,好几天都不会坏。这种食品经过不断的加工、改进,比如在里面包进红糖、芝麻馅,外面敷上炒熟的米粉,这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麻糍,每到正月十五的前后几天,从各地赶来祭祀徐王的人,人人都可以领到一块麻糍,而且正月十五这一天,也就演变成了徐五庙里的庙会。

宋宣和年间,方腊起兵于青溪,攻下睦州城,也殃及到对岸的苔溪畔,徐王庙毁于这次兵燹。事平之后,在郡守的倡议下,徐王庙得以重建。清嘉庆元年,当地人宋承杰捐出自己的田,在原址上拓基扩建了徐王庙。嘉庆二十年,宋允清等又捐资修建。千百年来,徐王庙建了毁,毁了建,但无论怎么建,它的外墙一直都涂成红色,所人,人们习惯称其为红庙。徐王庙的最后一次被毁,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如今只留下庙前的一棵古樟。

宋村的宋氏,对徐偃王的仁义十分景仰,每到正月十四,就把庙中的徐偃王子宝衡及毛、杨、蔡、魏四大将军的塑像抬到自己的宗祠里去,与自己的先祖同享牺牲,并让他们与宋氏族人一起看戏。宋氏族人家家户户的香火牌位上,都写有“徐王庙所祀佑德侯之神位”,后来,其他人家也同样在堂前供有徐王的牌位,足见宋村人对这位杀身救子民的王子的怀念与崇敬。

三都的另一古迹是仁王禅寺。

仁王禅寺又叫仁王教寺,仁王院,可当地人则习惯简称其为仁王寺。民国《建德县志》上说:“(仁王寺)在城东宋公村,旧名仁王院,吴天玺中(276)支遁禅师开山,宋嘉定间(1208—1224)僧诚禅师建,咸丰间(1851—1861)毁,光绪丙申(1896)僧佛莲募造观音殿一座,民国二年(1913)县人宋吉星等醵金重建。”

这段话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支遁禅师是东晋人,生于314年,366年圆寂,怎么可能于“吴天玺中(276)”来三都为仁王禅寺开山呢?因此,仁王禅寺是不是支遁开的山,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支遁是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他的主要活动地在江南,特别是浙江。早年曾隐居于余杭山,25岁出家,在吴地建立了支山寺。喜欢与名士来往,《世说新语》中有四十多条关于他的言行的记载。他在去浙江嵊县的途中,在会稽(今绍兴)与王羲之见过面。晋哀帝(362)时,他到建康(今南京),住在东安寺。三年后重回余杭山,太和元年(366)去世,享年53岁。支遁是当时的一位名僧,把仁王教寺的开山之功归于他,是古人为了制造“名人效应”也未可知,而作为官书的县志把这事弄错,是不应该的。

我们暂且抛开这些不论,说说仁王寺的另外一些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伯温游仁王寺时写下的那首诗:“万山稠叠处,策杖此来游。有僧成佛寺,无人识马周。龙潜沧海阔,凤栖石门幽。一旦风云起,挥毫定五州。”这首寺是真是假我们也不去考证,但他在寺中留下的一偈,却让很多三都人整整捣鼓了七个多世纪。此偈是这样的:“石鼓对石塘,金银十八缸。谁能得一缸,买得半浙江。”石鼓是指寺旁半山腰上一块鼓形的巨石,石塘是千丈岩顶的一个石池。据说,此偈一经流传,历朝历代都有人持械上山寻宝,结果可想而知。(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