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梓洲(下)
2017-06-14 14:52

□ 沈伟富 文/摄

梓洲村一角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上文中的“姚文彬愤然离京,归隐故乡梓洲。”应为“姚良知愤然离京,归隐故乡梓洲。”

姚良知归隐故里,心情非常压抑,他整天行吟在故乡的山水之间,以此来排遣心中的郁闷:

小斋无事思安然,日玩先天与后天。山鸟见人鸣耳畔,溪流穿石响窗前。春风讲道唯三子,晚岁谈心只二仙。自信穷通原有命,敢辞白发坐青氊。

无荣无辱一闲身,解怒南薰拂鬓银。人去人来山径晓,花开花落草堂春。喜占虚室天成景,快睹盈畴麦熟云。车马不临门静掩,短歌长笛隔风尘。

天地容吾寄老身,镜中须发尽如银。诗书积案平生怨,岁月陪樽腹满春。华烛烧钱因课读,铁鞋穿破为寻云。追思往事多惆怅,卜筑山林远隔尘。

…………

满腔愤怨完全溢于言表。

姚良知归隐后,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仰峰,意即仰视故乡山巅的那座美女峰。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姚恭后来徙居桐江莪溪,二弟姚先则徙居桐江赤洲岭。八百多年来,三地的姚姓后人相互往来,亲如一家,从未间断。

姚氏宗祠坐落于东坞溪口,初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直到道光五年(1825)竣工,历时二十一年。宗祠高十丈三尺,横四丈五尺,三进,门抚上高挂着一块“状元及第”的匾,村里人说,这是宋理宗亲赐姚勉(于1253年中状元)的,这块匾,成了整个姚氏的最高荣耀,梓洲姚氏也以此为荣,因此,在宗祠的大门上高挂这块匾,以激励后辈不断进取。

清道光庚子年(1840)姚氏宗祠被雪压坏,光绪年间又损于冰雹,民国元年,后进被风吹倒的大树压毁,只剩下前厅和门抚。现在的姚氏宗祠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重修的,其中前厅和门抚还是旧物。

翁、姚两家相继在梓洲发展成大家族之后,周边的山山岭岭间又不断有人入住。

马岭脚下有一块田畈,叫马弓畈,相传为马家的田产。后马氏不知去向,现在则是张、任、胡、陆等姓杂居,他们都是近三百年间从浦江、东阳等地迁来,形成了一个仅次于梓洲的大村,因地处梓洲之上,故名上梓洲。

上梓洲西边的半山腰上有个小村庄叫“半岭”,后衍变成“潘岭”。乾隆年间,有个姓鲁的人从安徽休宁县来到这里定居,后繁衍成一个村落,村名也叫潘岭。

梓洲村外是毛洲。毛洲原名茅洲,元至正二十年(1360),一个叫邱古琳的人从福建来此开荒种地。他在溪边洲地上的茅草丛中搭了间茅棚暂憩,(茅洲)毛洲之名由此而来。但是,茅洲这个地方土地有限,不能满足邱家的发展。到了清雍正年间,邱纯祥、邱绎祥兄弟俩把家安到更深的一个山坞里,这个山坞有个非常奇怪的名字,叫大木染(不知何意)。后来,邱氏兄弟所居住的地方就叫木染坑。

比木染坑更深的一个山坞叫女儿坑。相传在明崇祯年间,天下大乱,杭州城里一个叫胡百辞的人,为避战乱,带着妻子来到这里。很多年过去了,胡百辞只生了一个女儿,老两口视若掌上明珠,不让她干重活。坞外的一些小伙子有事无事都爱往这个山坞里跑,有些还主动帮胡百辞干些体力活。一个原本非常冷清的山坞,一时变得热闹了起来,而这个山坞,也有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女儿坑。

梓洲村里,向来古树参天,虽然经过上世纪那场“大炼钢铁”运动,一些古树都成了牺牲品,但现在还有不少古树挺立在村前村后,其中村西的山上就有一棵古松,村里人称之为“松树王”。

村北有块青山,不仅古木森森,而且峭壁森然,村里人称其为白云岩,岩下的白云洞中镶嵌着一座古祠——王公祠。

民国《建德县志》上记有两处王公祠,一在城(梅城)东门正街上,另一处在梓洲村北的白云岩上。王公祠中所祀之人叫王光鼎。

王光鼎是奉天(今沈阳)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严州知府,在任期间,他“赈恤频施,士农工贾,无不各安其生,乐其业……善政仁心,不能枚举”。后因天旱,王光鼎率众属僚上乌龙山祈雨,结果中暑,不治而逝,严州百姓闻知,“莫不惨怆号哭”,为他立祠。嘉庆二十五年(1820),王光鼎被勅封为“昭应伯”。

梓洲白云洞中的《王公祠记》是著名学者、《杜诗详注》作者、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仇兆鳌所作。他在《记》中写到:“(王光鼎)诚可与‘山高水长’(严子陵)同其不朽。”梓洲人也在每年的十月初三(相传是王光鼎的生日)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后来,这一天也成了梓洲村的一个固定“时节”,全村上下,不仅家家酿酒做馃待客,而且还要请戏班子来村里演戏,大家一起热闹三天三夜方休。(全文完

梓洲村边古树参天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