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蒲田(下)
2017-07-17 10:31

□ 沈伟富

二月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然而在蒲田村里,这一天一大早,来自邻村的几路人马抬着各自的神像,汇集到蒲田庙前。先是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然后,各村的送神队伍争先恐后地抬着本村的神像,涌向庙门,有时甚至会因此而打起架来,其目的只有一个——先把自己村的神像请到庙中去,因为谁先让自己村的神像坐上神位,就预示着这一年这个村的运气最好。

等到每个神像全都坐回到各自的坐位上之后,蒲田庙前戏台上的锣鼓就开始响了起来,紧接着,一台又一台的好戏陆续开演,这一演就是三天三夜,远近村民全都涌向这里看戏。

上世纪60年代,所有“旧”的东西都被革了命,不仅迎神、送神的风俗被禁绝,庙中的所有神像被换捣毁,就连蒲田庙也被拆除,其部件都被用来建造钦堂粮站了。

从大岩山上下来的水从蒲田庙下流向蒲田村前的田畈,而从小岩山上下来的水,经宦塘,直接流向村东,然后从白墓山和小凤山之间流向村南,最后汇入清渚溪。

旧时,在白墓山和小凤山之间的小涧上,建有一座单拱石桥,桥高四米,宽四米,长约五米,因桥旁建有一亭子,故此桥被称之为亭子桥,是村之门户。过了此亭,道分两路,一路通往桐庐芝厦,一路通往建德乾潭。亭子占地近百平方米,其柱、梁、碑、凳等,用的全是淳安茶园石。

一百多年前,太平军入侵蒲田,且据此抵御清军。由于此时的太平军已到了后期,军纪涣散,他们在村中大肆烧杀抢掠,村里人不是被杀,就是远走他乡。

太平军四处找粮。有一次,他们来到坐落在小岩山下宦塘村一位姓吴的富户人家,把主人吴邦道绑在门外的树上,逼他交粮。吴邦道说,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太平军举起大刀,就要砍吴邦道的头。这时一小头目走了过来,一看吴邦道的打扮,就知道这是一个读书人。他问吴邦道,你是读书人?吴邦道说自己是秀才。小头目就让手下人给吴邦道松绑,然后要吴邦道帮他在军旗上写个大字,并答应吴邦道,如果字写得好,不但不杀他的头,不要他的粮,而且还会给他一定的好处。吴邦道答应了。

小头目取出一面大旗,告诉吴邦道,要他在大旗的中间写一个大大的“李”字。

吴邦道一看,在这么大的旗上写一个“李”字,没有大毛笔是不行的,可是他到哪里去找大毛笔呢?他灵机一动,请小头目给他一斗米。小头目不解其意,不过还是给了他一斗米。

吴邦道将旗面展铺在地上,用米在旗中间摆出一个“李”字,经过几次修正后,就用毛笔沿着米的边缘将字描下来,再去掉米,将空心字改成实心字。这样,一个大大的“李”字就端端正正地写在了大旗上。小头目非常高兴,将这面旗献给了他的主将。主将看了也十分高兴,并把吴邦道带在身边,随行出征。

没过多久,太平军离开蒲田,转战各地,吴邦道也随军而行。三年后,太平军形势急转直下,那位姓李的将军把吴邦道放回了家,临行前还给了他许多财物。但是,当吴邦道回到家时,身上只剩下一条短裤和一件汗衫了,因为太平军兵败失控,他身上的财物全被他们抢走,就连衣服也被他们剥得不能再剥了。

抗日战争时期,一路日军借道桐庐钟山,斜插建德,亭子桥就成了军事要塞。国民政府军为了阻止日军,在桥南侧的小凤山上修筑了工事,至今遗址尚存。

宦塘在蒲田村北的小岩山下。这里山青水秀,是个非常宜人的小山村。村呈长条形,依山临涧而筑。这个村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最早来这里居住的是姓宦人家,他们来自东阳,宦塘之村名也因之而来。然而,现在村里人基本上都姓吴,姓宦人是一户都没有了。不过宦塘吴姓并不是一家,他们分别来自三个地方,一支来自安徽屯溪,一支来自桐庐尖山脚,一支来自本地溪西。这三支吴姓虽然各自建有自己的宗祠,但一直以来,他们和睦得就像一家人,就像村口耸立的那五株古树一样。

宦塘村口的那五株古树就像三国时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日夜守护着村庄的安宁。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五株古树不知栽于何时,反正他们小时候就看到这五株树就这么老了。

这五株古树共有三个品种:一株枫树、半株苦槠树、三株半梿香树。

怎么会有半株的呢?因为在那株苦槠树上,非常奇怪地长着一支梿香树,就像嫁接上去的一样,乍一看就像一棵树,仔细看,半株是苦槠,半株是梿香。

蒲田人对他们所居住的这个地方很是热爱,他们用“大岩山、小岩山,双峰并峙护村安;大凤山、小凤山、金凤落在蒲田畈”的古谚来概括整个村庄的形势。现在的蒲田人,更是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居然把田当作锦缎,在村前的那面扇形田畈里,种出各种图案,并美其名曰:稻舞田间,多彩钦堂。(全文完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