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大溪边
2017-08-14 17:30

□  沈伟富

清渚溪擦蒲田村西一路南下,然后向西拐了一个弯,进入一段峡谷。因这里两边山高,特别是到了冬天,太阳照射下来,在溪里的一个潭中形成半阴半阳的状态,此潭就被称为阴阳潭。自古以来,潭边筑有一座堰坝,引水带动水碓碾米、榨油,同时也作灌溉之用。这段峡谷不长,不到一里路,就出峡谷了。从西而来的葛庄溪在谷口与清渚溪相遇,大溪边村就在两溪交汇的谷口,村名也因之而来。

历史上,大溪边村也算是清渚溪上一个重要的水运枢纽。庄丰、葛塘、钦堂、谢田,乃至桐庐钟山等地的竹木、山货,大多是通过放排的形式,运往外地的。处在两溪交汇处的大溪边村自然就成了货物运输的集散地。

从清渚溪上往外运的货物有桐油、茶油、茶叶等,当然也包括木头、毛竹。放排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因为这两个季节雨水多,溪水上涨。一到放排季,大溪边村里就热闹了起来,一天到晚,扎排时的榔头敲击声、人们的说笑声,加上放排工的号子声响成一片。新的排子一扎好,放排工就跳上排,举起排篙,往岸上一抵,唱起动听的号子,人与排子就顺流而下,很快就消失在河道的拐弯处。

由于水运,这个依溪而筑的小村竟以埠称之,以清渚溪为界,村西为上埠,村东为下埠,而以下埠为盛。这里最早的居民,如吴家、徐家,都居住在下埠,两家的宗祠也建在下埠。

吴家是从建德南乡大洋高垣分迁到万家岭,然后再从万家岭分迁到这里。徐家的始迁祖徐敬禄大约在18世纪从绍兴上虞下大台门迁居到这里。吴、徐两家在大溪边经营着大溪两岸的田地,家业越渐发达。近百年来,一些外地人相继来到大溪边,有的为吴、徐两家种田种地,有的从事放排水运,大溪边就形成了一个以吴、徐两家为主,吕、黄、陈、刘、叶、王等杂姓为辅的多姓共居的村落。

吴、徐两家都是家规严整的家族。我们在《高垣》一文中已经讲过大洋高垣村以孝治家的故事。而大溪边的徐家,也是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族。

清末民国初年,大溪边村的徐申炳之妻陈氏(生卒年不祥)就以治家有方而蜚声整个建德北乡。

陈氏的娘家在蒲田,她从小就明事达理。出嫁到大溪边徐家后,更是持家有方。

徐申炳有个侄儿吸毒成瘾,把家里的田地、家产几乎吸尽,陈氏几度出面苦劝都没有用,她就把侄儿送进县衙。侄儿在县衙一面戒毒,一面反思,终于洗心革面,重获新生。陈氏此举得到了同族亲友和社会的广范褒扬,其侄儿也对她敬重有加。

陈氏在持家方面很有一套,首先自己做到勤劳俭朴,还立下规矩,不准家人参与赌博。徐申炳有个弟弟英年早逝,留下两个侄儿。陈氏主动劝丈夫收留两个侄儿,并延请教师教他俩读书。大侄儿徐道善知道伯父家生活也不宽裕,主动提出放弃学业。陈氏不允,力劝侄儿只管读书,别的事伯父伯母自会操心。在陈氏的感召下,徐道善发愤读书,18岁赴试,中了清末最后一批秀才,成为徐家一个声望颇高的族长。县令闻知陈氏的贤德,特赠“母仪足式”匾一块,挂在徐氏宗祠中,以示嘉勉。

建德北乡的很多村落都有村落信仰神。大溪边村的村落信仰神是陈都元帅。

陈都元帅实有其人,叫陈晖。《严州府志·佚闻》记载:陈晖,隋朝人,是南朝陈高祖陈霸先的后裔,曾领兵镇守睦州。有一年,睦州一带遭遇大旱,粮食欠收,陈晖上疏朝廷,请求救济,得到恩准后,睦州人民一片欢呼。在陈晖的治理下,睦州一带人们安居乐业,陈晖也得到朝廷的嘉奖,加上他平时带兵有法,治民有方,后迁成都元帅,但人们习惯写作陈都元帅。

大溪边人把陈都元帅请进徐氏宗祠,作为本村的信仰神来供奉,足可说明大溪边人对为民办好事、善事、实事的好官的敬重。

每年的重阳节,是庙前村长胥殿庙会,附近几个村都要把自己的村落信仰神像抬到长胥殿里去,一起接受朝拜。所以这一天,全村一片热闹,先是涌向徐氏宗祠,给陈都元帅神像上香叩头。然后跟随抬神像的队伍,一起来到长胥殿,与陈都元帅一起看戏。看完戏,又跟着抬神像的队伍一起回村。这时的村里,家家都已备好了酒菜待客,华灯初上时分,家家户户的堂前都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常。

然而,随着长胥殿的被毁,庙会也被取消,大溪边村的“时节”也改到每年的十月廿五日。

清渚溪在接纳了葛庄溪之后,在大溪边村前再度拐弯,向东而去,并在一个叫鞍山的山脚脚下又形成一个巨潭,当地人称之为下拐潭,又叫下潭拐。

在离下拐潭不远的地方,是当年进出钦堂的要道之一,溪上有座石桥,叫翁家桥,至今尚在。桥下是翁家潭,以前,这是一个放生禁潭,禁止捕捞,所以潭中游鱼成群,过桥人常在桥上驻足观鱼,形成一道特有的风景。

过了翁家桥,清渚溪就出了钦堂,进入乾潭境内。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