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下梓
2017-09-25 14:58

下梓在一个山坞里,所以当地人都称之为下梓坞。

这个山坞呈南北走向,北口即是320国道。村里人把跨过村口的320国道桥稍加修饰,看上去就像“城(村)墙”一样,桥洞则成了“城门”,“城门”外正好有一条溪,那是天然的“护城河”。以前,在这条“护城河”上有座石拱桥,叫大山桥,是村里人进出的必经之桥。

据说,这条“护城河”原来是从村对面的山脚下,经过安仁村,流入清渚溪的。不知何年何月,村里的一位童姓财主出资,把它改从坞口过。至于改溪的目的,有人说是这位童姓财主为了方便自己老婆洗衣服。但是,即使把溪改到坞口,距童家还是有点远,这种说法估计站不住脚。从地势上看,可能是为了粮田的改造。因为原来溪流之地是阳面,而现在的溪流之地是阴面,以阴换阳,所得粮田质量更好。

通往村里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大道,大道的正中间,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坊梁、坊柱上尽是雕龙画凤,坊顶正中书有“下梓村”三个大字。

坞的南端山上就是当年的安仁煤矿,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灰山。据说以前灰山上梓树成林。这片梓树林分上下两片,上片(即王家一带)叫上梓,下片叫下梓,因村在下梓的一个山坞里,故而得名下梓坞。

下梓坞中一直以来是陈、童两家的居住地,童家住在坞底,陈家住在坞中。据说童家自从把坞口的溪改了道之后,就开始败落了,有人说是童家人自破风水。现在的下梓坞中真的已经没有了童姓人氏,只留下一个叫童家坞的小地名,和一个童家庙旧址。

而陈姓直到现在还是下梓坞中的主姓。由于《陈氏家谱》早已丢失,村里人(就连陈家人自己)都已说不清他们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到这里来的。但有一个故事却一直在村里流传着。

说陈家有个女儿嫁到相邻的梅塘村一个姓吴的人家里,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从小就在外婆家里生活并长大。他的几个舅舅都是读书人,为人也非常好,这样的家风感染了外甥。外甥长大后,跟着舅舅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当了官。为感谢外婆的养育之恩、舅舅的培养之德,这个已经当了官的吴姓外孙(甥)在下梓坞口修建了一座凉亭,供村里人进出时休憩。这座亭子的造型非常特别,从外观上看,呈方形,内有八根柱子,柱子之间的横档上可以坐人,横档外是墙,既可挡风,也可当作靠背。亭子有两扇门,外边的一扇是方形的,里面的一扇是圆形的。据说这样的设计方式是有讲究的,意思是:好男儿胸怀天下走四方,贤内助勤俭持家为团圆。

这个外甥叫叫吴谦誌,是雍正二年(1724)的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官员)。关于吴谦誌的故事,我们将在以后的《陵上》一文中详加介绍。

这个外方内圆的亭子叫“回峰亭”(村里人误记成为“惠风亭”),它在村口静静地立了两百多年,不知为多少人遮挡过风雨,也不知让多少人消除了旅途的疲累。特别是陈家人,他们对这座亭子那是倍加珍爱,因为这是他们的骄傲。可是这座亭子已于上世纪末被拆,亭子的边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村名就叫亭子边。

下梓坞的北侧有个叫朱几坞的自然村。以前,这里是个无人居住的山坳。建国后,有一批磐安人来此开荒,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由于他们说的磐安话在当地人听起来,很像诸暨话,所以这个山坳被当地人称为诸暨坞,并用来作为村名,后来,有人为书写方便,写成了朱几坞。

在朱几坞背面的一个山坳里,还有一个叫花所基的地方。从字面上看,这个地名有点古怪。问了当地人,他们说,这里原有一座花厅,据说是童家的。但从所在位置分析,不太合乎常理。因为,属于一个家族的花厅,一般都建在本家族所在的村的中心位置。而这里离童家不仅远,而且还隔着一座山。后来,这座花厅倒了,只剩下一个屋基,村民在原基的边上建起了房子,村名就叫花厅基。因“厅”的繁体字是“廳”,有人误把这个字读成了“所”,所以才有了花所基这个地名。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但自然环境相当的好,是个开发乡村游的好地方。

其实整个下梓村的环境也都是相当好的,他们已经着手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了。也就是说,用不了多久,这个村将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来此休闲、居住,体验、品味乡村风韵。(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