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乾一(上)
2017-11-06 11:02

□  沈伟富

乾一是个新村名。

2007年行政村调整时,原乾潭的西桥、芝峰、新庄、宋家四个村合并,成为乾潭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所以取名乾一,意思是乾潭第一大村。

源泉滚滚去还来,东水西流亦怪哉。

这是《陵峰叶氏宗谱》上“陵峰八景诗”之一——《芝水长流》中的两句诗,说的是源自幸福村苏塘水库之水,一路西流至陵上,当年的杭(州)、严(州)、徽(州)古道在此忽南忽北地与之交缠着一同西行,溪上建有两座石桥,位于东边的叫东桥,位于西边的称西桥。关于这两座石桥,《陵峰叶氏宗谱》的“陵峰八景诗”之一——《双桥作带》这样写道:

桥分两处各东西,一水长流绿绕兮。

景色回还润作带,名人拈笔好诗题。

早于陵上叶氏的凌氏,当年就在西桥边居住。后来,其他一些姓氏(包括陵上叶氏的一支)陆续入迁,渐成村落,村以桥名,称西桥。

西桥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相对热闹的村落,这与旧时的交通有关。

早年,有一条官道自北而来,在西桥与杭、严、徽古道会合,这条官道就是从昌化、淤潜、分水、钟山,以及钦堂的谢田、葛塘,然后越过通儒岭而来。自320国道开通后,不仅两条官道被冷落,东西二桥也被相续拆除,现在连遗迹都已难觅。

我们沿这条自北而来的官道(现已被公路所代替)往北约行十里,眼前豁然开朗,但见在四围青山的怀抱中,有一片很大的开阔地,北面有座高山,名叫荻山。荻山之下,农舍鳞次栉比,村庄之间,阡陌纵横。新庄、宋家等村庄就散落在这块开阔地的四周,中间的一个村庄是这一带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村庄——芝峰。

大约在北宋时,有个姓包名源的人首先来此居住。据《芝峰包氏宗谱》记载,包源的祖上是安徽合肥。其祖父包伯元曾授将士郞(副职武官),因中山(未知何朝哪个中山王)之乱,奉诏前往征伐,不幸战死于疆场。包伯元的妻子苏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包观良,次子包观善。包伯元死后,苏氏带着两个儿子迁到杭州。不久又因战乱,再次避居到富阳的梓芳坞。当地有个姓吴名牧守的员外,见包观良为人贤达,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宋仁宗甲子年(1024)八月十四日,包源出生。因梓芳坞离杭州近,常受兵燹之祸。包源长大后,带着家小,迁居到睦州建邑北乡,先是住在上舍附近,后来才迁到今芝峰,成为芝峰包氏的始迁祖。

芝峰原名芝芳山,因包氏迁自富阳梓芳坞,为不忘其祖居地,把新的居住地叫做芝芳山,后因“芳”“峰”二字在当地人的口中音近,才衍变成芝峰。

芝峰因包氏的发达而成为这一带最大的一个村,上世纪60年代曾用作公社名,90年代初并入乾潭镇。

芝峰包氏自称是北宋名臣包公之后。这在《包氏宗谱》的几篇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历史上的包公叫包拯,字希仁,确实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他为官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张正义,故有“包青天”之称,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并加以崇拜。

包公出生于999年,死于1062年,只比芝峰包氏始迁祖包源大25岁,所以说包源是包公之后是没有道理的,最多是本家。

但芝峰包氏向来以包公为豪,他们把在村南挖的那口塘叫做青公塘,且呈半月形,据说是根据舞台上包公额上那个半月而设计的。

芝峰是个山间大村,村庄的建筑格局十分讲究,宗祠建在村子的中间,其他各房的花厅分建于四周。2005年,杭新景高速从村庄的正中间通过,把芝峰村一分为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包氏宗祠以及村里的一些古建筑全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新式楼房,村庄为之焕然一新。好在原村口庙附近的那几棵古树还在,站在树下,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芝峰古村的景象。

在整个乾潭,芝峰恐怕是一个最“浪漫”的村庄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村里,除了常规节日外,一年当中要过四个“时节”,夏天两次,秋天两次。和附近的一些村一样,过“时节”的开支都由种“公田”的人家承担。

所谓“公田”,就是整个家族的公有田产,每年都出租给某户人家耕种,租种“公田”的人家,这一年就要养一头猪,酿几坛酒,做几板豆腐。

到了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全村人来到宗祠祭祖。种“公田”的人家则把猪杀了,剁成小条块,用棕叶捆好,放在大锅里煮熟,与酿好的酒,做好的豆腐一起,抬到宗祠,先供祖先,然后再把肉、酒、豆腐分给前来祭祖的人。

夏至这一天,全村人又到设在村外的“道坛”去做道场,完事之后,每人可分到一只饼。

农历九月廿八是抬“龙庭”。“龙庭”是一顶像轿子一样的东西,是芝峰包氏族人的精神“图腾”,平时存放在宗祠里,九月廿八这一天,在全体包氏族人的簇拥下,由几个青壮年把“龙庭”抬出来,在村里游一圈,然后重新抬回宗祠。

十月半是请神日。一大早,和附近的新庄、宋家一起,到云岫寺中把平时供奉在这里的神像抬回村里,供奉在宗祠的后进,然后请来戏班子,在祠堂里演若干天的戏,全村村民陪着神像一起看戏。看完后,再把神像重新抬回到寺里去。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