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乾潭(上)
2018-01-29 10:55

胥溪一路蜿蜒,来到乌龙山下,为山所阻,转向东北,又为山所阻,折而东南,结果折成了一个直角。而自北而来的西桥溪又在这里汇入,因此,这个拐角上就形成了一个深潭。这是胥溪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深潭,当地人以“乾”作为这个潭的名字,称乾潭。

“乾”是《易经》中的第一卦,象征天。这个卦的卦辞基本上与龙有关,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而潭又在乌龙山下,用“乾”字作潭名,足见古人是多么的有深意。

乌龙山是建德的标志性山体,可视为建德的神山。此山之所以称乌龙山,一是整座山的山体大体呈黑色,另外就是它的形象了。乌龙山全长约30公里,其高高昂起的龙头在梅城,蜿蜒的身子与富春江平行,龙尾在桐庐县的富春江镇。相传这是一条孽龙,常在富春江上兴风作浪,王母娘娘实在看不下去,拔下头上的簪子,在龙身上一划,把这条孽龙划成了两断,从此,这条孽龙乖乖地伏在富春江边,再也不能作恶了。王母娘娘划下的这道痕,后来就成了胥溪。我们沿着胥溪往下走,可以看到两岸峭壁森然,几欲崩塌。

被胥溪撕开的这道口子,是府(县)城通往北乡的孔道之一。而乾潭正好处在这个孔道的北口,也是水陆交合处。久之,潭边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镇——乾潭镇。

最早在乾潭边立足的是一个姓汪的安徽商人。当年,汪氏兄弟结伴下新安,当他们来到富春江七里泷中时,见天色已晚,就在坌柏的一家客栈里投宿。坌(bèn),本意为尘土、尘埃,引申为聚积。坌柏的意思是这里有很多柏树,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以做柏树生意为主的小集镇。当天晚上,汪氏兄弟就在江边的码头上来来回回地看了个够,一个主意在兄弟俩的心中渐渐萌生了——学做木头生意。

第二天,兄弟俩就各自去找老板,帮助做些苦力,诸如背树,过秤等。由于兄弟俩在家乡读过书,会写会算,老板就让他们去当帐房先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兄弟俩大致掌握了做木头生意的道道,就各自起了炉灶,开始自己打天下。哥哥在坌柏买下了一幢房子,住在坌柏,弟弟则逆江而上,从胥溪峡谷来到乾潭,在潭边设站收购从上游放下来的木材,然后,顺江而下,与哥哥一起,把各种木材运往富阳、杭州,乃至更远的地方。就这样,汪氏兄弟在富春江上风里来,雨里去,终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汪氏也成为后来坌柏最大的一个家族。

自汪家在乾潭边上设站收购木材之后,上游的很多放排人就把这里当作了终点,这样一来,潭边的人气就越聚越旺,嗅觉灵敏的各路商人闻风而至,在码头边上开起了各式商店,一个以潭这名的小集镇在潭边诞生了。

乾潭集镇一天天地长大,一条小街越伸越长,从潭边码头,一直向西延伸到鲶鱼山(现已被平)下。街边有棵高大的银杏树,那是乾潭的标志,远道而来的人只要看到这棵银杏树,就知道乾潭到了。

1968年底,因建富春江水电站,沿江两岸地势较低的村庄一律外迁或后靠。乾潭的地势正好处在水库的设计平均水平线上,为了安全起见,整个集镇后靠到一个形似马鞍的山坳里,也就是马鞍岭上。另有部分住户则迁到一块相对较高的荒地上,这个原本没有名字的荒地也就顺势被叫成了高家地。

在马鞍岭与高家地之间,一直散落着一些小村落。这些村落的历史都不是很长,大多在一两百年以内,居民基本上来自本省的永康、仙居等地。村以居住地的特点而名之。住在塘边的叫碧塘,住在杳岭山下的叫杳岭脚,住在一个种满桃树的山坞里的叫桃树坞。有意思的是,有个村庄的边上有个看上去很像老鼠的高高的土墩,土名老鼠高,土墩边上的一个村也叫老鼠高,后来还写成了老鼠窖(因“窖”与“高”在当地同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商品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乾潭得风气之先,以家纺、家俱、五金工具等为主的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跃而成为我市新兴的工业重镇。经济的发展让这个昔日只建在水潭边,后来又后靠到马鞍岭、高家地一带的小集镇,重新“下山”,因为马鞍岭、高家地已容不下迅速壮大的乾潭,乾潭以西的大片田畈(俗称大畈)被一步步铺平,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仿佛一夜之间出现在乌龙山北的大畈中间,乾潭一下子就成为我市北乡最大的一个集镇。(未完待续)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