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乾潭(下)
2018-02-05 11:00

从乾潭到富春江边是一个十里路长的峡谷,峡谷两边,风光旖旎,一条美丽的人行绿道沿着胥溪的南岸,一直通到富春江边,与富春江绿道相接。

可是在富春江水库形成之前,人们都是沿着胥溪北岸的山道往来的。北岸的山当地人称狮山,是乾潭的镇山。山上原有一座陈老相公庙。每到农历六月初六,乾潭镇上都要挑选几个身强力壮的后生来到陈老相公庙,先点起香烛,向着陈老相公神像跪拜,然后把陈老相公神像擦拭干净,抬出庙门,来到镇上。镇上所有的人家都点起香烛,摆好供品,鸣放鞭炮,迎接陈老相公的到来。众后生抬着陈老相公神像在镇上游走一圈之后,再抬着神像到镇西的田野间游走,意思是让陈老相公看看田里的景象,同时,希望他能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大约在中午边,整个仪式结束,陈老相公神像再由这几个后生重新抬回到庙里去。

与陈老相公庙毗邻的还有一座碧云庵(后改为白云寺、狮山寺),庙与庵之间有棵古樟,这棵古樟不知有多少年了,整个身子都已经烂空,只剩下外面一层薄薄的皮,可是树冠却很茂盛。有好事者在树内塑了一尊娘娘像,边上还配有犁、耙、耖、锄等微缩农具,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大凡到庙、庵中烧香的香客,都不会忘记给树洞中的娘娘也上一炷香。

碧云庵外是白沙岭。说它是岭,其实有点夸张,因为岭高不过数丈而已,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越过。然而此岭却是一个让人留连之地。岭上不仅怪石嶙峋,枯松倒挂,石级如链,还有一根五六米高的石柱叠立于岭顶的巨岩之上。这根石柱约一抱粗,用茶园石精雕而成,顶上是葫芦形,柱身呈六面体,每一面都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每个过岭之人,都爱在石柱下稍憩,摸一摸光滑的石柱,以及石柱上的字。这根石柱立于何时、何人所立,已无从考证。胥溪也是一条喜怒无常的溪,常闹水患,而立这根石柱的目的,据说是为镇住胥溪中的水魔。富春江水库蓄水后,这根石柱与白沙岭一起沉入水下。

白沙岭处有座“师姑庵”,距师姑庵约一里路外,有座“忠保庙”。有人说《僧尼会》的故事就发生在师姑庵与忠保庙之间。师姑庵里的尼姑与忠保庙里的和尚常一起偷渡到胥溪对岸的西溪畈去幽会。所以,西溪畈是不能演《僧尼会》这出戏的。

说起西畈,上了点年纪的人也许都知道,这里曾经办过一所卫生学校。那是上世纪中叶,建德“五·七干校”的“红医连”就设在里,这个安静的小山村里突然来了这么多的青年男女,往日的沉寂很快就被这股青春气息所充斥。

其实,那时的七里泷中到处都是学校,从江南,到长淇,再到坌柏,处处书声琅琅,青春洋溢,来自全县各地的青年男女,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崇高理想,会聚到富春江畔,他们学工、学农、学军、学医,把火热的青春投入到虽然艰苦,但却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学习、生活中。

江南村位于胥溪入富春江口的正对岸。是七里泷中最大,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村,每天都有大量的船只在这里停靠。到了晚上,客商在这里上岸,他们到码头上看货,到客栈里沽酒,如果赶上好机会,还可以在走马楼里看戏。

走马楼是马家的一幢大宅院,徽派建筑,因大到内可走马而得名。江南村的马家与三都和村马家同宗,因做木头生意在此落脚,并渐成江南村的大户。

江南村后的深山中,散落着一些早年来此伐木、煤炭、种山人的后人,整条坞统称江南坞。

从江南村沿江往下不到十里,就到了一个叫长淇的地方。这是一个沿江而筑的小村,村后有条小山溪从村中间汇入富春江,这与河南的淇水入卫河极其相像,长淇之名由此而来。

再往下约十里,就是前面讲过的坌柏了。

坌柏也处在一条山源之口。入源不远,也是一个以汪姓人为主的村庄,这里住的是坌柏汪家的一支,称里汪。里汪的东面,一条瀑布自山顶飞流而下,这就是著名的葫芦瀑布。

从里汪进山,有两条路,西边的叫西源。源中之两边尽是高山,夏日的夜晚,抬头仰望,在狭小的山谷间,正好可见北斗七星。而源中弯曲的溪流中,也有七个大小不一的水潭,这七个水潭呈斗状排列,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对应,所以,这个源就叫七星坞。

相对西源来说,东源就比较大一些。源中有个山洞,常有成群的猴子在洞中栖息,人们把这个山洞形象地称为猴狲祠堂,甚至常有人来洞前朝拜。后来,洞边形成了一个小村,村名也叫猴狲祠堂,后讹为猴狲寺堂。

随着富春江水电站的建成,沿江的一些村落居民首先外迁,往日热闹的七里泷一下子变得十分的沉寂。而散居在各个坞中的小村,也因为交通等原因,陆续外迁到乾潭等地落户,以致富春江以东的大片土地,现已没有一个常住人口,成为“无人区”。(全文完)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