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大畈
2018-02-12 14:36

大畈在胥溪下游一块由胥溪冲击而成的一块平川上。在以山地为主的建德北乡,这块平川的面积算是大的,故而得名大畈。

《大清一统志》上说:“伍子胥躬耕于此,俗呼大畈。”唐许浑有诗曰:“自剪青蓑织雨衣,村南烟火是柴扉。糟妻早报蒸藜熟,童子遥迎种豆归。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花时未免人来往,欲买严滩旧钓矶。”据说这首诗写的就是大畈。清马天选也有诗描写大畈:“黄雀暄遗穗,吹香满野扉。篱菊静可爱,踟蹰夕阳微。彼此互命酌,紫蟹鲜而肥。秋来果亦好,梨粟罗四围。酒行不苦苛,宴笑无是非。坐深风色紧,言归纳絮衣。”

相传伍子胥逃难经胥源来到大畈,村里人见他满身邋遢,头发散乱,一副落魄的样子。又见后有追兵,就先把他藏了起来,等追兵过后,村里人纷纷过来与他交谈。在得知伍子胥的情况后,村里人收留了他,劝他先在村里住下,等事态平息后再说。

伍子胥觉得这个村的民风淳朴,乡亲们是真心待他的,就听从了村里人的劝告,在村里暂时居住了下来。

伍子胥虽然出身贵族,又是行伍出身,从未亲自参加过生产劳动。但这一年来的经历,让他备尝了世事的艰辛,体察到下层民众的疾苦。他在大畈居住时,没有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而是向当地人学习耕作,做个自耕自给的人。

他在大畈一住就是两年多。到了第三年的春天,伍子胥挨家挨户地上门,向各位乡亲道别,感谢两年来对他的收留、关爱,而后一路跋踄,来到富春江边,买舟东下,去往吴国都城(今苏州)。从此,大畈又有了一个别名——胥村。

胥村正好处在杭(州)严(州)徽(州)的官道上,自宋朝以来,这里一直设有一个驿站,叫胥村驿。

《名胜志》上说:宋时胥村驿,早废,相传伍子胥驻兵于此,今有子胥庙。

子胥庙又叫英烈庙,自胥岭而下的胥源中,英烈庙有多处,而胥村的英烈庙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中,胥村英烈庙处在一片古柏之间,庙门高大宏伟,飞檐翘角。步入正堂,但见伍子胥塑像端坐于正中,两边有各种神像多尊。最冷人称奇的是,庙内有一树,树身“皮老心空,古争斑斓”,而树枝年年发芽、开花,人称梦春花。相传,这是伍子胥当年躬耕于此时所植。晚清时,严州中学第一任校长,胥村人王韧先生在村里创建了建德县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小学——乾潭小学,校舍就设在英烈庙中。建国后,庙被拆除,原址仍旧作为乾潭小学的校址,今为乾潭职业学校。

大约在明朝,王姓人从祖家分迁到胥村,后渐为胥村的大姓。

胥村为胥溪所环绕,出入胥村,多有不便,修桥就成为胥村人的一件大事。

胥村边最早修建的一座桥叫胥村义桥,桥在村南。此桥初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明正统间(1436—1449)倒塌,明弘治五年(1492)在村人王景贵的倡导下,对桥进行重建。重建后的桥全长二十余丈,全用青石砌成,十分坚固美观,横跨在胥溪上三百年而不倒,但桥身与桥面都已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斑驳不堪。清乾隆甲寅(1794),胥村村里的王玙见此情景,发起重修的倡议,得到全村人的响应。这年冬天,义桥重获新生。可是,在嘉庆四年(1799)夏天的那一场特大洪水中,义桥终于没能抵挡得住,又倒塌了,王景贵的裔孙王宗渼等再次发起重修倡议。清光绪年间,胥村王宝泉等又对桥进行了一次重修。义桥屡修屡倒,屡倒屡修,而每一次的重修,都是由胥村王家人所发起。吴兰濲在《义桥记》中说:“……凡事之作,分任之则难,一专之则易。修梁之举,两家各任其一焉,于是所谓‘义桥’者……”义桥之名因之而来。

上世纪30年代修建杭(州)淳(安)公路时,因石桥不适应通车的要求,只好拆掉,并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坚固的水泥桥。然而,旧桥的桥墩遗址尚在,它是胥村人,特别是胥村王家“义”行的永久记录。

村西还有一座朱紫桥,为胥村人王妳独资所修。相传王妳有良田千倾,家里黄金白银不计其数,珍珠堆积如山,是个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但他没有为富不仁,他拿出家藏珍珠作为建桥的资金,所以这座桥有个非常霸气的名字——珠子桥。后衍为朱紫桥。离桥半里有座石墈,相传是王妳用黄金垒成,人称黄金墈,后衍为黄荆墈。

胥村与祖家隔着一条程头溪,溪上原有一座小桥,叫流芳桥,也是明洪武年间由王景贵所倡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毁于洪水,由王景贵的裔孙王献、王缙等发起重修。因这座桥边有一座榨油的麻车坊,故俗名又叫麻车桥。现在桥头已经形成一个村庄,村以桥为名,也叫麻车桥。

从胥村往下,可达乾潭。在胥村与乾潭之间,也是一片田畈,早年,田畈中间有几户居民,他们是从芝峰山迁来的包姓人。他们来到这里,租种王家的田,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最后,这片田畈却被叫做包家畈。

过包家畈,就是济头,也就是乾潭了。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