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胥江(下)
2018-02-26 13:53

白佛寺在龙庆寺的西面,两村之间隔小源溪相望。因村在一座叫白佛寺的边上,故而得名。

以前的白佛寺边也只住着张、赵两户人家,太平天国之后,有几个仙居人来此落脚,1957年,也有40余个叶家移民被安置在这里,村庄规模为之扩大。

白佛寺是一座怎么样的寺,旧志等史料上都没有记载,当地人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村里一位颇懂风水的人说,白佛寺应该是白虎寺的讹名,龙青寺也应该是青龙寺的讹名。他的理由是,根据传统的风水学,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分法。龙青寺所在的那块山叫九龙山,从方位上来看,属青龙,所以寺名应该叫青龙寺比较有道理;而白佛寺所在的方位属白虎,所以寺名应该叫白虎寺,可能是后人不知所以,才讹称为白佛寺。

如今,白佛寺早已不见了,只留下一口古井,据说这口古井是当年白佛寺后院里的,当地人称之为庙后井,寺毁之后,此井仍为村人所用。这口井凿在一块山岩上,除了井口有一截是用卵石砌成外,井身的下部全是光滑的石壁。井里的水四季不枯,清冽无比。

相传这口井是济公所凿。

有一年,济公云游到此,正遇大旱,寺中和尚要到几里路外的地方去挑水,附近百姓也是苦不堪言。济公带着寺中方丈及一帮僧人在寺前寺后走了个遍,然后他在寺院后面的山坡下站住了脚。他指着脚下一处杂草茂盛的地方,对方丈及众僧人说,就在这里,你们让开。说完,就举起禅杖,往下用力一插,顿时,整根杖柄都没入地下。等济公拔出禅杖,只见一股清泉从地下汩汩而出。众僧争先恐后地涌到泉眼边,以手掬水,喝了起来。可当他们回过头去寻找掘泉之人时,济公早已出了寺门,远去了。

龙青寺中的和尚们听说白佛寺新凿了一口井,而且井水满溢,就想去白佛寺挑水喝。可是平时两寺之间不相往来,冒然前去,可能会有尴尬。这时,方丈出来说,让我前去。

龙青寺方丈踩着早已干涸的小源溪里的石子,来到白佛寺。他见过白佛寺的方丈,说明了来意。白佛寺的方丈说,只要你用竹篮来打水,无任要多少,都可以。龙青寺一听,这不是分明在为难人吗?

龙青寺方丈没有多说什么,抬起脚,就回了龙青寺。不一会儿,他真的拎来一只竹篮,来到白佛寺后院。把竹篮往井里一扔,然后提起来就走。龙青寺方丈提着一篮子的水,往龙青寺走去,竹篮里的水一滴都没有漏出。白佛寺众僧看着龙青寺方丈远去的身影,一个个呆若木鸡。方丈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就远随着龙青寺方丈而去。

龙青寺方丈见白佛寺方丈随后跟来,问他有何贵干。白佛寺方丈说,我寺中没了火种,想向你借火烧饭。龙青寺方丈说,火种是有的,但你只能用白纸包着带走。白佛寺方丈随手从袖中掏出一张白纸,来到厨房,抓起几颗炭火,用白纸包上,塞进袖中,头也不回地回白佛寺去了。龙青寺中的所有和尚同样也看得目瞪口呆。

乌龙山玉泉寺中的少康大师得知此事后,知道是这两寺的方丈在斗法,这不符合佛家的不二法门,就把两寺的方丈及所有僧人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佛以慈悲为本,以普渡众生为务,若以怪力乱神彼此斗法,实非我佛门之宗。说得两寺方丈及僧人无颜地底下了头。从此,两寺方丈及僧人往来频繁,和睦相处。

为联接两寺,同时也为方便小源溪两岸人员的往来,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地人仇日昇倡导在小源溪上建桥。仇日昇自己首先拿出八百两银子,同时劝说父亲渭川先生也拿出五百两银子。在仇氏父子的带领下,附近几个村里的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大家同心协力,在溪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半个多世纪后,也就是到了清咸丰元年(1851)的夏天,一场洪水把桥冲垮。本地人包大基发起倡议,用了两年时间,重建了这座桥。重建后的桥为两墩三孔,桥长十四丈八尺,用青石作拱,桥面宽一丈一尺余,也用青石铺就,两头各有六级台阶,非常雄伟、漂亮。陈汉达在《桥记》中说:“……善不可以独行,好善而不公诸人,非乐善也。昇阶(日昇,字昇阶)何乐善之诚欤!……”故名此桥为乐善桥。

1941年,日军取道建德,准备进犯衢州。为阻止日军,有关部门曾要求拆毁乐善桥。当地保长章炳坤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这么漂亮的一座桥怎么能拆除呢?若不拆除,又怎么阻挡日军呢?章保长灵机一动,马上叫来全村人,把村庄四周的桕子树全砍倒,扛到桥上去,同时砍来各种荆棘,堆在桥的两头。日军来到桥头,发现整座桥已被树木、荆棘遮盖起来,无法通行,只好绕道上游水浅处涉水而过。这一绕,就是大半天,为驰援衢州的国民军赢得了时间。抗战结束后,章炳坤保长受到国民政府的褒奖。

此桥至今尚存,是胥溪上唯一保存完好的旧桥。(全文完)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