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下涯(下)
2018-05-14 10:32

而在过去,与下涯埠不相上下的唐村是大洲溪下游最大的一个村。

顾名思义,唐村是由唐姓人建立起来的一个村。

唐村的唐氏来自兰溪。早在元泰定年间(1324—1328),有个叫唐正的中年人经常把小猪仔挑到下涯一带来卖。有一天,他挑着一担小猪,来到下涯埠西北面一个叫梅坞的山坞里,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可是猪篰里还有好多只小猪没有卖掉。唐正累了,也饿了,猪篰里的小猪也饿了。他很想找个人家借宿,可人生地不熟的,到哪去借宿?

正在唐正愁苦之时,坞底的一户人家向他敞开了大门,不仅为他提供了晚餐、住宿,还给他的小猪也喂得饱饱的。唐正感激不尽,躺在床上,想着该用什么方式报答人家。第二天一早,唐正从猪篰里抓出两头小猪,要送给人家,作为酬谢,可是东家怎么也不肯要,只是一个劲地问唐正,家中有兄弟几个,父母都健康不,有没有成亲等。唐正一一作了回答。最后,东家问,愿不愿意留下来,做他们家的女婿?唐正这才知道东家为什么对他这么热情的原因。不过,这户人家为人倒也厚道,特别是他们唯一的女儿长得也算端庄清秀,心中倒有了三分的愿意。他对东家说,这么大的事,要回去问过父母才能决定。东家说,这个当然是要的。你先回去吧,我们等你的消息。

第二年春天,唐正再次来到了梅坞,这次他没有挑小猪来,而是穿得十分的光鲜,带上父母一起来的。通过这次“考察”,唐正正式入赘到了梅坞,做了上门女婿。多年以后,梅坞中就有了一户姓姓唐的人家。

梅坞毕竟是个小地方,而唐家又是一个极其发丁的人家。几代之后,唐家就开始不断向外发展了。唐家最先外迁的地方是坞后一个更大,也更深的山坞——寺坞。

梅坞南北向,但不深,而寺坞既深且长,东西向,两坞背靠背,中间隔着一座山,因山上多野生桂树,故名桂峰。桂峰虽名不见经传,但在当地的文人眼中,倒也算是个探幽寻胜的好去处。清乾隆年间,严州城里有个进士俞夔游桂峰时有诗云:

万山深处在峰高,闪出嫦娥窈窕娇。

云锁长空和露种,香含绝顶凭风飚。

欲待手攀花未发,须知足蹑路非遥。

何时移向蟾宫去,浸把吴刚砍一遭。

寺坞,是因坞口有座龙门禅院而得名的。

旧志上说:“龙门禅院,古称崇胜教寺,俗名白佛寺,在城西三十里唐村,旧名龙山白佛院。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赐名崇胜院,时有僧义澄号不睡长老。宋真宗尝赐诗云:正观心地法,色相木皆空。禅慧明宗性,超然万法中。院旧有真宗及仁宗赐义澄劄子御书。明万历三十九年僧性理改今名。”

在清乾隆年间修编的《唐氏宗谱》中,有一首“寺坞八景诗”《钟鸣禅院》:

禅院前村近,踈钟晚夜鸣。

韵兼风竹冷,响乱石泉清。

屋角霜初白,林间月半明。

余音江水畔,一碧远山横。

龙门禅院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唐氏迁来寺坞才六百多年,但唐家的真正发展壮大却是从寺坞开始的。

壮大后的寺坞唐家在坞中建起了第一座唐氏宗祠——奕美堂,宗祠的前后左右全种以桐树,意为“同宗”,奕美堂及四周的桐树也被列入“寺坞八景”之一《桐封奕美》:

秬鬯分珍宝,桐圭拜宠嘉。

流风绵史乘,奕叶湛菁华。

谱牒三千载,楼台五百家。

联翩看鹊起,辉映上林花。

(注:秬鬯,音jù chàng,古代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赏赐有功的诸侯。这里指唐家在宗祠中祭祖的同时,对家族中的优秀者给予奖励。)

寺坞中至今还有一棵非常奇特的古树。从外表看,这是一棵玉兰树,它的奇特之处是:每年所结的果都不一样,鼠年所结的果外形像老鼠,牛年所结的果外形就像牛,所以叫十二生肖树。这棵树原是唐家的一个大财主种在自家天井里的。大财主没落之后,其子孙把旧房拆了,另外择地建房,只把这棵树留在原处。现在,屋基已成了田,但这棵树却被当地人用墙围在田中,保护起来。至于这棵树是不是像当地人所说的那般神奇,因前去探看的季节所限,没有得到证实。

自元泰定年间以来的六百多年间,因人口的不断增加,唐家也不断向外分迁。近者有唐村、外塘畈、乌驻市、溪上、胡村等,稍远的有马目、西坞、苏村、茆畈、宋岸等,再远的有迁到外县甚至外省的。下涯唐氏可谓是个人丁兴旺的大族了。(本文完)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