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上山
2018-06-04 14:33

禅和庵,深藏在杨村桥北面茫茫的大山之中。民国《建德县志》上说:禅和庵,在城西三十里,元大德间(1297—1307)僧自育开山,清同治五年(1866),徐兆生等修。 

禅和庵所在的位置今属杨村桥镇上山村。 

入山,一路北行,山越来越拢,路越来越窄。车到毛栗畈,前面就没有了水泥路,再往前,是泥路,非越野车,是上不了山的。只好弃车徒步而上。 

前几天的阵雨,把原本就不平坦的路面冲得坑坑洼洼,芒杆、藤枝等不时地伸到路上来,牵扯着衣裤,脚上的鞋子也早已被水打湿。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一块山间平地。向导说,这里就是禅和庵遗址。 

放眼四周,全是竹林,被竹林包围着的这块平地上长满了杂草。杂草间,依稀可见纵横交错的田埂,向导说,这是当年庵里的田产。平地西侧有水塘一口,塘中清泉外溢,有青蛙嬉戏其中。北侧的山脚下矗立着一段残垣,墙体中间还嵌着一道旧门,这是禅和庵仅存的遗物了。 

禅和庵自开山以来,香火就一直很盛。据说凡来严州、建德上任的地方官,都要进山来,到庵中上香、朝拜,否则仕途肯定会出问题。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守严州时,就多次来过这里,是他首先拓宽了进山的道路,同时也扩建了庵舍。最盛时,庵中有100多僧人。到了晚清,禅和庵开始衰败,只有几个老尼住守在庵里,庵舍也破败不堪。清同治五年,当地人徐兆生发起重修的倡议,得到官民的一致响应。不到半年,禅和庵就焕然一新。庵的四周也开始有人居住,并形成了一个以庵为名的小山村。进入新时期,居住在庵边的人陆续下迁,山上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禅和庵也同时开始破败,直至全部倒塌,仅剩下一垛不到十米的断墙,及一座圆顶的石门(边门)。 

从禅和庵下来,两边的山上除了松树,就是毛竹。樟头就藏在竹林深处。 

樟头原名庄头,村里人都姓洪。因村中有几棵高大的枫树、樟树,外人干脆称之为樟头。可是,现在的樟头村里已经没有了高大的樟树,就连那座洪家的精神家园——洪氏花厅也已经倒在了废墟当中,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谋生,只有少数几个老人和小孩还留守在这个山旮旯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从樟头往外走,山的两边分散着很多村坊,这些村坊里的人都是一百多年前从温州、福建等地移民过来的。我在村里遇见一位93岁的老人,他叫章崇通。他说他的祖上也是温州人,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三代了,而他自己也早已做了太公。他说,这里的田地原是上山村邵家人的,闹长毛时,邵家人口急剧减少,大量土地没人耕种。他的祖先来到这里,先在山边搭了个茅棚居住下来,开始无偿耕种邵家的土地。后来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坊。因村后的山体很像一把土铳,大家就把这个“新”村叫做石冲。 

上山在石冲对面的山脚下,隔320国道和里何源溪相望。 

上山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坊,至少在元至正年间,就有邵姓人在此居住。 

邵家的祖上是淳安。在邵家来这里之前,这里很可能是上官人居住的村坊,因为早些年,村里人在建房时,曾从地下挖出过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上官”字样。上山是上官之讹?抑或这里离乌龙岭不远,上了山过了岭,就可去州城梅城,时间久了,人们干脆把上官改叫上山?问过村里的好多前辈,他们也不知所以。 

现在的上山村里有三大姓,除了邵姓外,还有邓姓和周姓。邓姓与更楼邓家的邓姓同宗,他们来上山,应该比邵姓迟,而周姓就更迟了。几百年来,这三姓人在同一个村里一直和睦相处,除了进出走的是各自的台门外,无论耕种、灌溉、饮水、出行等,都相互谦让着。 

台门是一个村里同族人共同的大门。族人娶亲,要从台门进;族人去世,也从台门出。当年的上山村里,自上而下,周氏台门、邓氏台门,邵氏台门一字排开,非常的气派,而邵氏宗祠和邓氏宗祠也是一上一下,坐落在村的两头。这两座祠堂直到文革时,还被当作村里的小学用,一二三年级在邓氏祠堂,四五年级在邵氏祠堂。后来,小学不办了,两座祠堂也被先后拆除。 

上山村的村委会驻地在沈家。沈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坊。早在宋代,就有张姓人在此建村,后张姓凋零,马姓迁入,改村名为马家。到了清康熙年间,马姓也凋零了,沈姓从淳安先迁到桐庐芦茨湾中茆坪,再改迁到这里,改马家为沈家。当时的沈家与路边一样,处在杭徽古道的边上,往来商旅不绝,人气较旺,所以沈家村里也有好多的旅店。 

清嘉庆年间,有个姓陈的徽州生意人来到沈家,见这里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就与沈家族长商议,想在此落脚。沈家就把溪南的一块土地出让给他。多年以后,溪南就出现了一个陈姓人所建的村坊——陈家。 

又一百多年后,有詹姓人从温州迁到陈家与上山之间的山边,因此,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小村——詹家。 

整个上山极其分散,从禅和庵到沈家,有几十里路。除邵、邓、沈之外,多为近一两百年间迁入的移民。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