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龙溪桥
2018-07-16 14:26


长宁溪又名龙溪的原因,一是她有多条源(龙足),二是她的身姿蜿蜒曲折(龙身),三是一发大水,就咆啸怒吼,桀骜不驯(龙性)。其中最为曲折,也最像龙身的一段在徐洪。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把孟浩然的这句诗用来形容长宁村,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长宁溪绕过长宁村前,流向村南,然后从青山之间挤出村去。经过两个来回,被一座虽然不高,但却非常长的山拦住去路。这座山被源中人称作大岭,是进出长宁源最大的一道屏障。源中的道路都是缘溪而行的,唯有在这里,因溪的两岸实在太过险峻,加上曲折而长,人们只得舍溪翻岭而过。 

岭上有一座凉亭——大岭亭,专为行人歇脚而建,亭中还常有专人施茶,他们都是附近一些有善心的人。岭之北还有一座宏大的三台庵,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源中人洪彥珠等倡议建造,当时的建德县知县杨亨复还专门为庵作过一篇记,他在《记》中说:“兴民之利,除民之害,宰土者职也。然利非必有所赐于民也,凡事有所便于民者,皆是也;害也非必有所扰于民也,凡事之有不便于民者,皆是也……”三台庵的建成,是一件“便于民”的事,至少能为往来的行人遮个风,挡个雨,甚至还能为远道而来的人提供食宿。 

提起大岭,当年长宁供销社的老职工们说,他们外出进货回来,在经过大岭时,先是用人力挑,后来,岭上修起了双轮车路,改用车拉,前面一人拉,后面要好多人推,其艰苦程度,难以言说。这种困苦,直到修建公路时才结束。 

为了缩短距离,修公路时,在大岭的中间最细、最矮处剖开一道口子,把岭一分为二。路修通了,但大岭的另一端却成了一座孤山。 

清康熙年间,建德东乡二都杨家村(今属三都渔村)的部分张姓人,为避水患,寻找新的安身之地,迁到了大岭北侧的山脚下,依山而居。现在,这个小小的村庄,住的全是姓张人,所以被称作张家山。 

张家山一面背山,三面临溪,大岭成为他们的照山,地缘虽然不大,却是一个相当恬适的地方,四百多年来,张家人在这片山水间,悠然地生活着。 

长宁溪绕过大岭,继续在山间盘绕,其中有个地方特别险要,北面是一块巨大的危石,临空突兀,石下溪水湍急,奔腾咆啸。有人称此石为石母,并在石旁建有一座庵堂,称石母堂(也有写作石门堂的);有人则称此为龙珠,因石之两边各有一山,都形似游龙,二龙把此石当作龙珠来戏。 

出石母堂,就是徐洪村了。 

徐洪因徐、洪二姓共居而得名。 

徐洪虽然徐在前,洪在后,其实洪姓先于徐姓定居这里。 

洪家的始迁祖洪达于元至元壬辰年(1292)由淳安小溪迁来。当时这里叫夏田。 

元朝末年,扬州人徐仁甫(行万一)整天闷闷不乐,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一直不肯说。有一天,他把家人全都叫到一起,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此地不可久居,必须搬家。家人不知缘由,都说,扬州这么个繁华之地,怎么不可久居?徐仁甫说,蒙古人的日子不长了,天下必有一场大乱,而且这场大乱必由南方人发起,扬州地处南北咽喉要塞之一,定成兵家争夺之地,所以我们必须搬家,而且要往南搬,最好能搬到一个不太为外人所知的山里面去。不得已,全家人只好跟着徐仁甫一路辗转南迁,先是搬到会稽山阴(绍兴)。果然,一场反蒙大战开始了。徐仁甫带着全家,于元至正壬寅(1362),来到了建德龙源夏田。 

由于徐仁甫为人和善,积善好施,乡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就连州、县一级的官员,都以上宾礼之,当然也深得洪家人的信任,而且两家历代联姻,成为永远的亲家。 

那么夏田怎么会更名为徐洪而不是洪徐的呢?这就要从后来徐家的发达说起了。 

徐家一直秉承着耕读传家的好家风,书香馥郁。徐仁甫的孙子徐文玉,是一个德行颇高的人物,他教育子孙,凡事以德为先。他的儿子徐述,潜心学问,尤以《诗经》用功最多,由邑庠应贡入太学,先任吏部稽勋清吏主事。历任汉阳、宝庆、邵武府知府,转福建都,转盐运使。 

徐仁甫的五世孙,也就是徐文玉的孙子、徐述的儿子徐怀,由邑庠中景泰癸酉科举人,登天顺庚辰进士。初任北京刑部主事,转员外郎,出任江西佥事,升广东副使,转湖广副使,升本省按察使,升江西右布政,转本省右布政,升顺天巡抚右副都御史,转南京刑部侍郎,可谓官运亨通。也正因为如此,祖父徐文玉,被诰赠南京刑部侍郎。 

可以说,在整个明代,龙源徐家是个红极一时的旺族。徐洪这个村名也由此而产生了。 

那么徐洪又怎么衍变成了龙溪桥的呢? 

我们在《龙源》一文中已经讲过沈良辅独资建造龙溪桥的故事。龙溪桥就在徐洪村外一里路左右的龙溪之上,后遭洪水袭击倒塌,新修的龙溪桥在村头。2007年行政村调整时,就以龙溪桥为新的村名了。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