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绪塘(上)
2018-08-06 10:03

绪塘,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村名。

早在明朝之前,这里居住着傅姓人家。由于村庄处在一个山坞的口子上,而且这个山坞既深且直,少有阻碍,天一下雨,汹涌的溪水就咆啸着直冲村庄而来。而到了旱季,溪里的水很快又干涸了,这真是易涨易退山溪水啊。为了防涝又防旱,傅家人在村里开挖出了好多口水塘,雨季来时,把大量的溪水排向水塘,以减缓水势。而在平时,这些塘里的水即可用于村庄防火,又可用于浣洗,更主要的是在旱季来临时,用于村前大片田地的灌溉。因此,开挖水塘,成了傅家人农闲时的一项重要工作。

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于连年干旱,傅家人挖出来的水塘全部底朝天,田里颗粒无收,多数傅家人另迁别处安身,村里除几口干塘外,一片萧疏。

有个叫方高的淳安人因做小生意经过这里,见这里地势平旷,人少田多,比起他的老家淳安来,还是一个可居之地,于是就在这里借了一间小屋,住了下来。他白天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晚上回到村里住夜。有了一些积蓄之后,就在这里买田买地,娶妻生子,再也不回淳安老家了。

自从定居这里之后,方高也觉得,挖塘是治理村庄的要务。他告诫子孙,无论以后方家发展到什么程度,挖塘治水之业不可偏废。他还把这件事写进家谱,让子子孙孙永“绪先人未竟之绪(绪:先人之功业也,这里指挖塘)”,并把村庄的名字改为绪塘。

在傅家、方家人的相继努力下,绪塘村里先后共开挖出了十三口水塘。

光有塘当然是不够的,还要有井。绪塘村里的每个家族都在自家附近凿有自己的私井,同时,村里还凿有大量的公井,供村里以及路过村里的外地人公用。这样的公井,比较著名的有九眼。

自明至清,先后又有何家、江家等迁入绪塘。到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间,一个同样来自淳安的程长兴,也落脚到了绪塘。

程长兴是新安令程元潭的后人。

程元谭,三国蜀汉延熙八年(245)出生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上程聚,西晋时曾任广平郡太守。西晋灭亡后,追随司马睿南下,任江阳太守、襄州刺史等职,大兴三年(320)任新安郡太守。

新安郡的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安徽歙县、浙江淳安一带。程元谭在任新安郡太守时,以卓越的才智,整顿吏治,为民办实事,向朝廷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垦荒种粮,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教化风气,把一个原本比较荒蛮的地方,治理成一个太平、富庶的地方,百姓们感激他,爱戴他。任满之后,程元谭准备离开新安。临别之际,四邻八乡的百姓闻讯赶来挽留,人群占满了大道,竟然让他无法离去。晋元帝获悉后,甚为欣慰,下诏褒奖他,并让他继续留任。

东晋永昌元年(322),程元谭卒于新安太守任上,享年七十八岁。晋明帝司马绍听到程元谭去世的消息,惊愕悲悼,伤心不已,赐其子孙永住篁墩(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从此,篁墩就成了古徽州的宗族圣地和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新安篁墩程氏也成为徽州八大姓(程、汪、吴、黄、胡、王、李、方)之首,而且人才辈出,理学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的祖籍是篁墩,理学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也是篁墩,所以,篁墩有“程朱阙里”之美誉。

绪塘程氏亦奉程元谭为其祖,并以此教育族人,要诚实为人,努力上进,不可辱没先祖之名声。

绪塘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为往来方便,方家、江家、何家等争相在溪上建了石桥,而且一座比一座漂亮。方家建的是方公桥,江家建的叫江家桥。何家人会读书,曾有一人中了进士,他们把家门口的那口小水塘称作宝砚,塘边的石桥自然也就叫做宝砚桥了。至今,宝砚桥仍然横跨在绪塘溪上,也是绪塘村里仅存的一座古桥。

方家、江家、何家都造了桥,那么程家呢?他们干脆就在村外的双溪口上建了一座水碓,以方便全村人碾米、磨面。《程氏宗谱》把水碓及水碓所处的位置概括成“双溪合流”和“水施磨石”两大景观。

与“双溪合流”“水施磨石”等景观相并列的还有“三墩毓秀”。

墩,是绪塘村里特有的一道景观。旧时,绪塘村里有“松墩”“瑶墩”和“长墩”三个土墩。“三墩毓秀”指的就是这三墩。

这些墩都是挖塘时形成的。后来,人们在墩上种上了松树,比如“松墩”,在墩上建起了亭台,成为花园,比如“瑶墩”,而“长墩”主要因其形长而得名。

在古代,人们出门在外,难免会有不测之事发生。绪塘处在官路边,客死路途的现象时有发生,绪塘人把这些无名尸骨收拾起来,就近埋葬,久而久之,村之四周,又出现了四个土墩,加上原来的三个,共有七个,而且每个都有名字,比如“蜘蛛墩”“鲤鱼墩”“乌龟墩”等等。

时至清末,绪塘有“七墩”“九井”“十三塘”之说,除了少数几眼旧井和几口水塘外,其他的全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未完待续) 

沈伟富 文/摄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