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龙溪(上)
2018-10-11 15:36

龙溪指的是梅城西北那条发源于乌龙山西麓的小溪。 

2007年,庵口和大石坞两个行政村合并时,当地人用“龙溪”二字作新的村名,其理由是:这两个村里的人一直共饮这条源自乌龙山的小溪里的水,是这条小溪把两个村的人联在了一起。看来,“龙溪”这个村名的诞生还有让两村人的友谊永存之寓意。 

龙溪源自乌龙山,自西北往东南,最后在梅城西边的建昌山下注入新安江,它所流经的地方叫裴家坞。 

关于裴家坞的来历,民国《建德县志》引康熙《建德县志》这样说:“(裴家坞)相传为裴丞相垍故宅。” 

裴垍(音péi jì)是山西闻喜人,他出生于哪一年,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入阁拜相是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九月,两年后因病去职,并于元和六年(811)病逝。史书上还说他“年少柄用”“虽年少,骤居相位”,可见他出道时很年轻,死时也很年轻。然而,他的政绩却不容忽视:他整饬吏治,抑制宦官干扰政事;他改革两税法,废除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尤其是江南地区;他鼓励谏官言事,所提拔的白居易、元稹等人,均以畅所欲言、敢于抨击时政而知名;他推荐的李绛、崔群、裴度等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相。特别是在用人方面,他是唯才是用,有这么一个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 

裴垍当上了宰相后,有个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到京城来拜访他。裴垍并不因地位的悬殊而流露出半点轻蔑之心,不仅盛情款待,还经常与他饮酒叙旧,相处得十分融洽。更难能可贵的是,裴垍给老友充分的自由——老友在裴府可以“无所不为”,纵情玩乐、猛吃猛喝,均不受限制,简直比在自己家里还自在。眼见裴垍如此重视感情,如此珍惜友谊,老朋友心里美滋滋的,趁机请求裴垍将自己调来长安,弄个“京府判司”的官儿当当。可万万没有料到,这次却碰了个大钉子,被裴垍一口回绝:你确实有才能,有政绩,然而这个职位不适合你,我裴垍可不敢因为私交而破坏国家的法度。老朋友不死心,他和裴垍说:我远在外地,父母年迈,家中照顾不到,妻子多病,水土不服,致使自己不能安心工作,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等等。总之,他确实很困难,太需要老朋友的照顾了。裴垍的回答则更加干脆:如果以后碰上一个瞎眼宰相,你的这些要求或许会得到同情,但是现还好是我裴垍当宰相,你的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一下子就将后门给彻底堵死了。 

这个故事被司马光写入了《资治通鉴》,显然是想给当时或以后的皇帝及执政大臣们一些借鉴。 

但是裴垍与远在江南睦州城外的一个小山坞真的有关系吗?大概是当地百姓有感于裴宰相的惠政而敷演出来的吧。因为这个山坞原本就叫陪郭坞(也有写作培谷坞的)。在当地人的口音中,“家”与“郭”“谷”音近。 

裴家坞的最深处叫大石坞。 

大石坞是乌龙山西南脚下的一个山坞,因坞中矗立着两块巨大的岩石而得名。一百多年前,一些从外地逃荒而来的人相继在坞中开山定居,并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村落,村名也叫大石坞。 

村西还有一个山坞。早年,坞中有一简庵,此庵简到何种程度?四壁是泥墙,屋顶盖的是茅草,故名茅庵。坞以庵名,称茅湾,后又写作毛湾。 

毛湾是上下乌龙岭的必经之地。乌龙岭是进出严州城的重要孔道之一。古往今来,这座岭上不知留下了多少贩夫走卒的足迹,更不知倒下了多少将士的身躯。从北宋末年的方腊,到元末明初的李文忠,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到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大凡与严州相关的战争都离不开乌龙岭。特别是那个神乎其神的传说——乌龙岭神助宋公明的故事,在(睦)严州城内外传诵了千年。 

这条古道不知开通于何时,但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这条被人走了千年的古道,却在现代交通发达之后的十来年间,湮没了。几次曾试图再走一遍古道,都被道旁丛生的柴草荆棘挡了回来。而岭上那座名噪一时的粉泉庵,也只从当地人的口中得到一点信息。 

粉泉庵是乌龙岭上的一座庵堂,因“庵下有泉从石窦出,色如白粉”而得名。粉泉庵是往来行人歇脚的好去处,可惜的是,不信佛只信上帝的太平军一把火把它给烧了。战后,有人在原基上重砌了一座小庵,并改名为“永福庵”,意思是永远造福于人,庵中常有人施茶,其水即汲于庵下的“粉泉”。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