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马目埠
2018-12-24 09:55

南宋淳熙年间的一天傍晚,累了一天的陆游放下手中那支批阅公文的笔,从坐位上站了起来,来到千峰榭,活动活动身子。他伸了个懒腰,抬眼南望,但见夕阳下的南山身披金甲,好不壮观!他低下头,又陷入了沉思,北方的河山还在金人的铁蹄下,人民还被蹂躏,尽管他已为此呼喊了大半辈子,不仅没有人听,皇上还把他派到这里来,告诉他:“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

陆游在严州,友人们也真的常来信问他,严陵山水真的如皇上所说的“山青水美”吗?对此,他只有苦笑。回首几十年来的宦海浮沉,陆老夫子感慨万千。回到衙署,他提起笔,写下了“官身早暮不容闲,尘土堆胸愧满颜。也有向人夸说处,坐衙常对水南山”四句诗,半是自嘲,半是答友人。

诗中的“南山”即城南的马目山。

马目山是建德的“四大名山”(有乌龙山的大、马目山的长、紫高尖的高和洋溪尖的尖之说)之一。《严州图经》上说:“马目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山有峰如马首状,中有小峰如马首之目 ,因此得名。山有神焉。”这里所说的“山有神”,指的是雨神。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江南大旱,睦州人纷纷涌向城外新安江畔的层潭庙(位于何处待考)求雨。三天之后,有云从马目山上飘来,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旱情得到了缓解。从那以后,每过十天左右,老天就会下一次雨,而且都是从马目山那边下过来的,州城人以为,马目山上一定住着雨神。为感谢神灵的护佑,睦州人前往马目山,择地建庙。一干人蛇行而上百数步,见一形似茶壶的巨石兀立于山崖,崖上侧生着几株枯木。此石三面凌空,只有一面与山体相接。石上平整,正好可建一室。难道这就是大家要找的庙基?

半年不到,一座新庙就在崖上建了起来,内供雨神赤松子。从此后,每遇旱年,当地人就前往马目山庙求雨,据说是有求必应。

四百年后陆游知严州时,也因天旱致使田中禾苗枯死,百姓四处求雨。陆游非常同情百姓疾苦,也常参与到求雨的行列中。即使自己因公事去不了,他也要派建德县的官员前往,他自己则写下祝文,率领全体郡僚,“望拜于军门”。其中为马目山求雨就写下过两篇祝文。

马目山高耸入云,从东到西绵延几十里,横亘于城南,被视为州城的屏风山,州城内外的人们都把这座山和城北的乌龙山一起,视为他们心中的神山。相传,马目山上除了有雨神外,还有龙、凤、麟、龟四灵日夜守着,它们都是睦(严)州人民的保护神。不知何年何月,龙、凤、麟三灵都巡山去了,只派神龟守门。这神龟已在山上修行了上万年,看尽了人世的沧桑,更羡山下那碧波荡漾的新安江。这一天,它抖了抖身上的尘土,沿着马目溪,慢慢地下得山来。当它来到新安江边,被这一江碧水所诱,不顾一切地一头扎了下去……此时,雄鸡一声高唱,神龟再也回不了头了,他的头永远地扎在了新安江中……这就是现在马目埠前那座长长的伸向新安江中的青山——乌龟山。

马目溪发源于马目山北麓的新岭,然后自南而北,缓缓地从乌龟山北侧汇入新安江。我们都知道,新安江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江,只要三滴毛毛雨,它就会暴涨起来。但是,因为有了乌龟山的遮挡,山的内侧就会相对平稳许多。千年以来,这个避风港内渐渐地形成了新安江上一个重要的埠头——马目埠。

马目埠处在新安江大弯的南端,因江水的冲击,是个深水埠,易于船舶的停靠,加上背后有马目山,山货资源丰富,历来为新安江上繁华的埠头之一。不过,和新安江上其他埠头一样,马目埠的真正兴旺也是因为明清两代的徽商。

徽州人把菜叶、木材等山货源源不断地往下运送,马目埠仅仅是他们漫长水路上一个重要的停靠站。一些头脑活络的徽商在停靠马目埠时,发现附近也盛产茶叶、木材,就在埠头上设站收购,这比从徽州运货下来,成本要低得多。马目埠因为有了徽州人,才真正地兴旺了起来,一条小街从江边一直往南延伸,街上的店铺也是一家接一家地出现。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江浙一带战事不断,马目埠遭受重创,街上的商铺纷纷关门歇业,大量人口或被乱军所杀,或逃往山里,马目埠几乎成了一个空埠。

十多年后,也就是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败出浙江,社会生活才渐渐恢复正常。马目埠也一样,一些幸存者陆续回来了,他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那条旧街又慢慢地有了生气。

这个时候,一个神秘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人姓林,人们叫他林老三。他在街上搭了一间简易的店铺,开始做小买卖。由于他为人豪爽,气量也大,很快就被街上人所接受,人们都亲热地称他为林老板。

林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好,那间简易的店铺也被改建成两层楼房,上面住人,下面开店。他把家人也接到马目埠来。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江西人。

多年以后,在一次与友人喝酒时,林老板把自己的真实身世透露了出来。他说,他年轻时参加过太平军,而且是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曾在严州一带作战,到过马目埠,觉得这是一个好地方。太平军失败后,他隐名埋姓,四处逃避,重新来到马目埠,见这里已是一片狼藉,心中不是滋味。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选择这里,作为落脚点。

林老板的这番自述,很快在马目街上流传开来,有人甚至说他在当“长毛”时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宝,他把财宝藏在马目埠边的某个地方,所以他才会来这里做生意。他之所以那么发财,肯定是他重新得到了那些财宝云云。

不管这些传说是真是假,林老板是当时马目街上最富的人这是事实。林家铺子不仅越来越大,街上那幢最豪华的徽派住宅也是林家的,林氏宗祠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建起来的。林老板走到哪里,人们都对他点头打招呼,很受街上人的尊敬。

差不多与林老三同时来马目埠发展的还有游、毛、曾三家。不同的是,游家没有选择做生意,而在用带来的钱大量收购因人口减少而闲置出来的田。因当时的政府鼓励有人来种这些田,游家很快就成了马目埠最大的地主。

毛家是做纸世家,他们定居马目埠后,三天两头往山里跑,发动山民上山砍纸皮柴(楮木),剥皮卖给他做纸。楮木的纤维韧性好,色白,做出来的纸很有韧性,可做油印用的腊纸,涂上桐油也可做纸伞。

曾家和游家差不多,也是经营田产的。

林、游、毛、曾四家号称上世纪初马目埠上的四大家,他们撑起了马目埠上的大半个天空。巧的是,这四家都是江西人,打拼在外,固然有很多事宜要一起协商,四家人就合计着在马目埠上建起了一座江西会馆,凡有大事,都在会馆中商议。

上世纪初,有个叫汪世炳的江山人也来到马目埠上发展,和毛家一样,他也是做纸的,他做的纸品种更多,从草纸到棉纸都有,直到建国后,江家纸坊在马目埠上还是首屈一指的,江家大院也成为马目埠上的豪宅之一。

正月十五,马目埠也有拧龙灯的习俗。整个马目埠共有两盏龙灯,本地一盏,江西会馆一盏。两盏龙灯都从滕王社起灯,然后拧遍整个马目埠,甚至周边的几个村,其中江家大院是必去的。这一天,江家会备下几桌甚至十几桌豆腐饭,请拧龙灯的人吃。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那个腾王社。

腾王社位于马目埠西南,也是由林、游、毛、曾四家首先发起创建的。他们为什么要创建这么一个腾王社呢?这要从腾王阁说起。

唐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被封为滕王,封地在山东滕州。他在滕州筑一阁楼,名曰“滕王阁”。显庆四年(659),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思念故地滕州,在南昌也修筑了“滕王阁”。这座滕王阁建筑华丽,气势非凡,与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更因初唐诗人王勃的那篇《滕王阁序》与《序》中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名闻天下。

林、游、毛、曾四家都是江西人,也因思念故乡,他们就在马目埠建了腾王社,并共同购置了社旁的几十亩山作为社产,山上种麻栗树,十年一砍,作为柴火卖到杭州等地,其收入归腾王社。

抗战暴发后,城乡又陷入了一片萧条,严州城里的胡老六把“胡亨茂”的商号搬到了马目埠经营,和林家铺子合作,收购当地的茶叶、木材、桐桕籽等。因这个时候的林家开设了酒坊,胡老六把林家的白酒收去,运到东馆,作为五加皮酒的原料。

建国后,马目埠一直都是马目乡(公社)政府所在地,2005年,马目撤乡并入下涯。(沈伟富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