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金洲(上)
2019-03-25 09:37

王十万发财之后,过起了员外生活,他不再种山种地,也不再进山烧炭、进城卖炭了,进出大洲源,也不再翻山从桥村桥岭脚过,他买来一头毛驴代步,走的是大路。

他骑着毛驴,在大洲源中进出,经过每个村庄,都要下来歇会,与认识的人聊聊天,不认识的,也以点头示敬。

可是,杨林畈人不喜欢他这样做,因为,他的毛驴经常会把粪便拉在人家门口。每次王十万要进村,村里人就指着对面的山脚说,你自己开一条路,从那边走吧。

没过几天,王十万真的雇来很多人,在村对面的山脚下开路。

路开出了,王十万再也不进村了,而村里却常常出现一些不太顺畅的事,比如有人年纪轻轻就得了难以医治的怪病,比如家里养的鸡鸭不再回家过夜,等等。

杨林畈原本是杨家的田产,不知何时,杨家人没有了,方姓人迁来居住,但村名却一直叫杨林畈。距村一里外有个荷花塘,也是杨家人的,后归了方家。

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有一方姓人家养的两只鹅没有回家。第二天,方家人踏着厚厚的积雪,一路找寻到荷花塘,那两只鹅就在塘边。奇怪的是,放眼望去,满眼是雪,唯独塘的四周没有雪。回家后,他把这事告诉了本房长老,长老认为,这是上天示意他们,不要再在杨林畈住了,应该另选他处安身。荷花塘就是个好地方。

长老把这事向全体方氏族人提出,得到大家的认可。他们先把那口荷花塘填平,在上面建了一座方氏宗祠,其他人家围着方氏宗祠依次而建。一个新的村庄在原荷花塘四周诞生了。因为有了那两只鹅的指示,方家人把自己的新村称作鹅村。后因在本地方言中,“鹅”与“洪”音近,鹅村讹变为洪村了。

在洪村西面的高山上,有一块地形十分奇特的地方,像一把靠背椅,背西朝东。传说这把靠背椅对应着天上的狮子星座,所以当地人称之为仰天狮子星。

宋元之际,外族入侵,官兵节节败退。为了自守,一些村庄成立自卫组织,抗敌御寇。不知是洪村,还是西坞的一位姓方的壮士,自告奋勇地起来,带领大家抵抗元兵。可是大宋江山气数已尽,无人能救,这位姓方的壮士以及他的追随者,败退到山里,最后饿死在山上。后人把他葬在仰天狮子星。

有一年夏天,一个种山人在山上干活时中了暑,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可是不久,他又醒了过来,并且发现身边有个破碗,碗里好像还有药汤,他摸了摸嘴巴,感觉嘴边也有药液,还有点苦味。他寻思着,在这高山之上,会有谁给他喝药?而且碗都留在这里?他起来四处寻找,根本就找不见有人,只在身后的草丛中发现有人踩过的痕迹。他循迹而寻,最后找到一个旧坟。

回来后,他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大家以为,肯定是那个为保全村而饿死深山的方壮士救了他。此事一经传开,有人倡议,要为方壮士立个庙,让他永保村人平安。

又过了几年,山北的分水县有个王姓人家,家境宽裕,吃穿不愁,唯有独生儿子生了一种奇怪的病,四处求医无效,眼看已经病入膏肓,家里人已在为他准备后事了。忽然有一天,一个亲戚来探病,并告诉他仰天狮子山上小庙里的神很灵,不防去试试。家里人听后,半信半疑的,但医总比不医好,就抬着病儿子,去了仰天狮子山许愿求签。

王家人非常虔诚地焚香跪拜,第一支签弹了出来,拿起细看,上面说,要他喝一大碗盐卤,病就好了。

喝盐卤?这不是要人命吗!

又求第二签,结果还是一样。王家人以为,这一定是神要他儿子马上就死。

反正是死,喝就喝吧。回家后,舀了一大碗盐卤水,给儿子喝了下去。

说也奇怪,儿子喝下盐卤后,肚子就开始咕咕作响。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就排出了一大堆小蚂蟥。不到一个月,王家儿子的病就好了。

事后,王家人带着儿子上山还愿,并把小庙修缮一新。

此后,仰天狮子山上小庙里的神会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上山求医的人也越发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能能逢凶化吉。渐渐地,人们就把仰天狮子山改叫佑山(也叫佑岭),把庙叫做佑山庙,庙中的神叫方太医,后来还加了个“佛”字,叫方佛太医。

佑岭是大洲与莲花之间的界山,山高路远,上山求医甚是不便。清顺治十七年(1660),洪村文秀才方开扬、金村武秀才刘越江两位先贤,在洪村与金村之间的避暑岭上再建了一座方佛太医庙,目的是方便求医者。

避暑岭是大洲源中胜境之一,处在大洲源的中段。这里山环水绕,道曲且长,先民们进出大洲源,都爱从岭上过。因岭头正对着两个山口,山风徐来,可吹走人身上的热汗,行旅之人来到这里,都爱敞开衣领,享受着这里的清风,避暑岭之名也由此而来。

早年,岭头有座石凉亭,里面常有人义务施茶。因为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避暑岭成了大洲源中最能留人的地方之一。方开扬、刘越江等要在岭头兴建方佛太医庙的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众多信徒的响应。不久后,岭上就有了一座建筑豪华的方佛太医庙。

建国前夕,溪东有位姓王的读书人在方佛太医庙旁设“书舍”数间,开馆授徒,从此,岭上不仅有钟声,还有了读书声,加上夏日的风声,真是声声入耳啊。(未完待续)(文 沈伟富)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