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旧时严州七月半
2019-08-15 10:13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的“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七月十五中元节,严州人称“七月半”,与清明、冬至合为三“鬼节”。 

在佛教中,七月半又叫盂兰盆节。佛教定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本是印度的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在这一天举行追荐祖先的活动,叫盂兰盆会,这与中国人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相合,于是盂兰盆节就在中国民间普及开来了。 

清代文人王凯泰有一首诗叫《中元节有感》,生动地描写了中元节的一些习俗:“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七月半最主要的活动是“放焰口”。城里人在街口、乡村人在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用面粉制成的桃子、猪、羊等。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全鸡、全鸭、全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大家念经。然后将一盘盘面制桃子、猪羊等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现在,做面桃猪羊等祭品,已经渐渐演变成蒸发糕、舂麻糍了。而且农历七月半,新米上来了,人们用新米蒸千糕、舂麻糍,并相互馈送,以示庆贺。长林口千层糕、寿昌无馅麻糍、三都有馅麻糍等,已成当地特产。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过去,洋溪、梅城等沿江地区有放水灯的活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水灯,水灯都由自己做,用土纸压(或折)成半球形,里面放入少许菜油或青油,搁一根灯草就行。夜幕降临后,梅城人先在府衙门口放焰口,到了半夜,道士带领提灯手将各家各户送来的水灯拿到大南门码头,放入新安江中,许多人也赶来参加这一活动。把做好的水灯搁到米筛上,来到江边,把米筛往水里一放,水灯就亮了起来,再把米筛从水下抽出来,水灯就会浮去了。据说谁家的水灯漂得远,谁家的福气就最好。七月半晚上,三都一带还有舞草龙的习俗。草龙用稻草扎成,一节一节接上,每节龙身插上一根短木棍,由一帮小伙子舞耍开来。 

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现代女作家肖红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也形象地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一个讲的是东北的事,一个讲的是西北的事,看来放水灯的风俗东西南北都有。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节张灯是在陆地上,而中元节张灯则是在水里。 

在我们严州大地上,各县的七月半过法又各具特色,比如淳安有很多村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村里家家做米馃、蒸发糕,大人带着小孩,端着纸衣裤、纸包和斋盘等上坟。但这一天,小孩子不能在外玩得太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而桐庐则从七月半开始,到七月三十夜,都忌走夜路。七月三十夜,临江的在江边举行盂兰盆会,超度孤魂野鬼;不临江的则在村口路边插路香烧祭,或到义冡地施食,之后,夜路开禁。 

(文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