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碧水深处有渔人
2005-03-22 07:10

    <v:imagedata


    <v:imagedata


      <v:imagedata


今年1月19日,《杭州日报》的一条新闻《天寒地冻大鲥鱼游上市》,向人们传递着一个春天的消息:鲥鱼回来了!


    鲥鱼是我国名贵鱼种之一,平时生活在海洋,每年春夏之交,从大海溯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繁殖。由于鲥鱼味道鲜美,为一般鱼类所不及,因而,鲥鱼在古代被列为贡品。康熙皇帝就曾下旨:“飞递时鲜,以供上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建水库、筑堤坝等原因,阻断了鲥鱼的产卵回游路线,破坏了其产卵场,钱塘江流域的野生鲥鱼愈来愈少,近年来几近绝迹。然而前年,有着十多年养鱼经验的汪亚平投资15万元,在千岛湖进行网箱人工养殖鲥鱼,获得成功,这标志着绝迹多年的鲥鱼又重返江湖。

 
    随着鲥鱼的回归,人们也从此记住了汪亚平。

 
    汪亚平,更楼街道洪宅村人,浙江农业大学毕业。


    身为建德人,建德却很少有人知道汪亚平,然而在淳安千岛湖,却很少有人不知道汪亚平,甚至有人称汪亚平是千岛湖网箱养鱼的始祖。五年前,《淳安报》的一篇《泛舟逐浪竞风流》,把当地很多人的目光引向汪亚平和他的养殖场———在那个叫米筛坞的库湾,绵延着160多只网箱,仿佛是一艘泊在碧波中的巨轮,而汪亚平,就是这艘巨轮的打造者和水手。


    五年过去了,汪亚平像一个出色的水手,驾驶着这艘巨轮乘风破浪,驶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淳安渔业的杰出代表。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公益广告语,总能引起汪亚平的共鸣,每听一回,他心里就多一分感触。


    汪亚平是一个心大志远的人,小时候,家乡的山水就无法填满他的心胸,他的目光总是穿过家乡天空向山外的世界眺望。生在穷乡僻壤,他不甘心,他要跳出农门。读高中时,他的志向只有一个:考大学。然而,对于一个在农村高中就读的学生来说,考大学要比城市的学生难度更高,不说别的,单是一门英语,就把众多农家子弟拒之于大学的校门之外。大学考试要考English,农村高中却不教英语,高中毕业那年,汪亚平参加高考,录取线是295分,汪亚平考了228分,而英语才考了10分。第二年高考临近,有人劝他放弃考大学,去考中专,考中专照样能跳出农门。汪亚平不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非大学不考。他觉得,如果连报考大学的胆量都没有,以后还能干啥?结果,他连考三年,三年都落榜了。


    高考连连失利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志向,他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1982年,他再次参加高考,以553分的高分如愿以偿。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报考了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


    大学四年,汪亚平进步很快,入了党,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大学毕业,淳安县农业局到浙江农业大学要蚕桑干部,一眼就相中了汪亚平。走出校门的汪亚平,成了淳安县农业局桑蚕站的干部,负责全县的桑蚕推广。当时,作为浙江省桑蚕重点产区,淳安的桑蚕业如火如荼,全县有200多个行政村搞桑蚕养殖。有了四年高等教育专业理论作铺垫,汪亚平置身于自己熟悉的专业,无论是病虫测报还是技术指导,他工作得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两年后,也就是1988年,汪亚平任桑蚕站副站长,并获得了农艺师的职称。


    身为桑蚕站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汪亚平走遍了淳安的山山水水,在这种跋涉中,他虽然忙碌着,但心里却觉得空得很。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公家人”的生活让他觉得过于清闲。


    他想干点事,确切地说,想自己干一番事业。

 
    1992年,汪亚平30岁,在这个人生的而立之年,汪亚平递交了要求留职停薪的报告。

 
    当年,为了跳出农门,过“每月拿拿工资”的城里人的生活,汪亚平非大学不考。可是六年之后,他却要主动放弃这种生活,没有人能理解他的选择。


    离开单位后,汪亚平的选择依然没有离开农业,但是,他的目光没有继续停留在他最熟悉的种桑养蚕,而是投向了千岛湖那一汪碧水。 


    在淳安生活工作了6年,汪亚平深深爱上了千岛湖,工作之余,去湖边垂钓一直是他喜爱的休闲方式。当他用一种探求的目光去审视千岛湖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巨大的商机和无限的前景:千岛湖的水质优良,80万亩水面,为渔业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时,淳安开发公司正在湖区搞大库放养鱼种培育,培育的大多是一些诸如白鲢之类的普通鱼苗。那些数以万计的、几厘米长的鱼苗,让汪亚平豁然开朗:养名贵鱼。他的观点是,鱼以水贵,千岛湖水好,养殖的名贵鱼肯定是名上加名,贵上加贵。


    原以为一盏灯只要点亮了就有希望,却不曾想,隔行如隔山,精通桑蚕的汪亚平在养鱼上却毫无技术优势可言。去湖州进鳗苗,他要的是“日本鳗”,人家欺负他是外行,把积压的“欧洲鳗”给了他,汪亚平两眼一抹黑,以每条9元5角的价格选购,16000条鳗苗,花了15万元。千岛湖的水不适合“欧洲鳗”的生长,一个星期后,鳗苗开始发病,每天都要从池子里捞出几脸盆死鳗鱼苗,不出几天,16000条鳗鱼苗死个精光,15万元就这么扔进了千岛湖。


    那些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其中5万元是向农业银行贷的款。朋友的钱还不了,汪亚平赔着笑脸一拖再拖,银行的贷款还不了,汪亚平被告上了法庭。败诉是肯定的,除了贷款,他还要承担诉讼费和罚息处理。都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汪亚平欠下的是15万!他的妻子焦虑过度,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儿子8岁了才去报名上学,入学体检,要交24元体检费,汪亚平摸遍了口袋也摸不出钱,儿子委屈得哭了。


    15万元钱像一座大山压在汪亚平身上,他感觉到了沉重,但这种沉重并没有压倒他。他对妻子说:“我还年轻,我能亏15万,就一定能赚15万。”在妻儿面前,他表现着他的坚强。他知道,如果一蹶不振,他就真的完了,只有发展生产,才有可能重新站起来。


    发展生产需要钱,他只得厚着脸皮再去借。朋友知道王亚平亏了钱,纷纷躲着不愿见他,即使在路上碰到了也装作没看见,生怕汪亚平向自己开口。汪亚平的亲人听说他借钱还是为了养鱼,说:“借钱给你养鱼就好比往千岛湖里撒盐……”


    汪亚平又拿出了当年考大学的韧劲,他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他准备以贩养渔,先当鱼贩子,挣了钱再发展他的养鱼业。他找到原工作单位,说了自己的打算,他的执着感动了原单位领导,单位借给他2万元。听说他要做生意,亲戚朋友才敢借钱给他,他买了一辆车,开始了他的贩鱼生涯。从淳安收鱼贩到杭州,赚个差价。当时,5元一斤的鳜鱼在杭州市场上卖到20元一斤,比温州的甲鱼还贵。他一趟一趟往返于淳安和杭州之间,贩鱼赚来的钱点点滴滴都投进了他的养鱼场。
如果纯粹为了赚钱,当个鱼贩子也不错,但汪亚平的追求并不只是赚钱,而是在千岛湖发展水产养殖业。他很快结束了贩鱼生涯,全身心投入到了发展千岛湖养殖业当中。

 
    那年,杭州龙翔桥市场上鲈鱼畅销,每斤鲈鱼可卖30元,一个摊位一天能卖几千斤。汪亚平心动了,他向省淡水渔业处请教,“千岛湖能不能养鲈鱼?”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他没有犹豫,筹措资金引进1000条鲈鱼苗。那批鲈鱼运到宁波,卖出了33元一斤的天价。汪亚平由此成为千岛湖鲈鱼养殖第一人。


    此后的6年间,淳安的养殖户都跟着汪亚平养鲈鱼,他们跟着汪亚平经历了鲈鱼从天堂到人间的历史。鲈鱼让汪亚平从经济上翻了身,更让他懂得了规模养殖的价值。


    在千岛湖上起起落落了十余年,今天的汪亚平已经是淳安县养鱼协会会长、千岛湖网箱养殖产业专业合作社主任,他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创业者,他是千岛湖养殖业的领路人物。

 
    从鲈鱼到白花,从太阳鱼到丁鳜,汪亚平的网箱总是不断变化着,领导着千岛湖养殖业的新潮流。现在,他的养殖场已经被浙江省淡水研究所列为鲥鱼养殖项目基地。


    汪亚平,这位千岛湖畔的渔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更好的鱼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建德新闻网记者 宋晓红 文 沈伟富 摄影)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