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今日视点]搬迁,让他们避灾安居
2005-12-15 15:02

10月6日一大早,大同镇石门庄村庙后自然村村民毛贤发,在一阵喜庆的鞭炮声中,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楼房。在他家乔迁之前的5个月里,原来住在潜在滑坡危险地带的其他34户村民已相继迁移到了现在的新村。142位村民在这天终于全部告别了原来提心吊胆的日子。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整洁美观的新农村映入了笔者的眼帘。

这里的房子“会走路”

石门庄村位于离大同镇15公里远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四面环山。2001年11月,市国土局在全市开展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时,发现石门庄村庙后自然村存在潜在滑坡现象,经有关单位和专家一年多的认真勘察分析,2003年4月24日,市国土局正式向当地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
庙后自然村坐落在石门庄村西侧的一舌形斜坡上,位于低山区,地形坡度上陡下缓,滑坡地段原始坡角约27度。潜在滑坡体长约324米,宽约145米,面积约46980平方米,厚度约5米,体积约234900立方米,岩性为含碎石土,结构凌乱。由于斜坡积层较松散,而下伏基岩粉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沿土体与基岩接触地下水活动频繁。斜坡中部的水沟也加剧了地表水的渗入。经暴雨诱导,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产生了拉张裂缝。该滑坡处于活动的初期,在外因的诱发下,滑动的可能性较大。
其实,1972年8月3日暴发的那次令村民们至今记忆犹新的山洪,就已经造成一些房子墙体开裂的现象,只是因为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在潜在滑坡体上住了几十年的村民们并没有当回事。1983年,村民范志和见房子开裂,拆了旧房到附近建新房,一段时间后新房也出现开裂。村民廖炳祥在范志和的老房子处建房,一年多以后,廖炳祥新造的房子也出现了裂缝。到市国土局着手开展调查时,范高福、童国生、范雪平、秦开荣、黄祖明等村民家的住房险情已十分严重,房子沿斜坡方向沉降了1-2厘米,墙体开裂达10厘米左右,其他村民的房子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墙体、水泥地面开裂的险情。而到2004年底,部分民房的墙体已经开裂至26厘米,门口地面已经下沉了20多厘米,大家不得不用木板顶着墙。村支书秦开荣于今年6月23日搬家时,才发现床铺下的地面陷下去已经有10厘米了。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经以“会走路的房子”为题报道了石门庄潜在滑坡隐患的事。

跑石门庄比跑丈母娘家还勤

灾情牵动领导心。石门庄村的潜在滑坡直接危胁着142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灾情上报后,立即引起省国土厅、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建德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各级领导纷纷亲临灾害点了解灾情,现场勘察分析,指导防范监测,制定预防措施,研究搬迁避让方案。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前局长朱寅传和现任局长储根荣、副局长徐春喜,建德市委书记赵纪来,原建德市市长杨军,副市长吴铁民、朱启鸿等,都曾深入石门庄村检查指导防灾避灾工作。在市国土资源局的邀请组织下,省级有关专家从勘察险情、地质评估、落实迁建地,到研究迁建方案和立项,先后9次进入偏僻的石门庄。前期工作中,市国土局的领导几乎每个月就要到石门庄两次以上。大同镇、大同国土资源所每逢台风、暴雨来临之前,都要及时赶赴石门庄检查防洪抗台工作。2004年“云娜”台风影响建德时,联系单位市财政局和大同镇、大同国土资源所的有关负责人和其他干部职工,还在晚上住到石门庄村指导帮助村民及时搬迁,避灾自救。
2003年6月18日,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徐春喜再次来到石门庄村时,与村支书秦开荣开玩笑说:“你们石门庄比我丈母娘家还亲,丈母娘家一年最多跑两趟,你们这里我一个月来了四趟,而且次次都是雨天来。”到现在,徐春喜已六进石门庄了。

宁听骂声 不听哭声

大面积地质灾害,至少潜在三十多年,关系到35户142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3年,石门庄村潜在地质灾害点被列为省重点地质灾害防范点,“宁愿听骂声,决不听哭声,宁愿让村民烦我们骂我们,决不能发生因地质灾害伤亡一人和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事件”,成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态度。特别是在国土部门的积极建议和大力支持下,以实施整体避让搬迁为主的有关防治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市国土局首先向各家各户发放避险明白卡,并在庙后自然村村口竖立了有关警示牌。石门庄村两委先后5次召开户主会议,宣传预测滑坡的基本知识,要求村民一旦发生灾情时及时避让、自救;村里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共12人组成的监测巡查小组,由村支书负总责,在雨季实行24小时值班,检查裂缝是否增大,排水是否畅通;村里专门购置了一面铜锣,一旦发生灾情便立即鸣锣示警,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对有裂缝的房子张贴监测白纸,每星期检查两次,并记录裂缝是否增大,白纸是否断裂。在离庙后村约350米的3个裂缝点竖立标杆,每星期观察一次,对标杆的倾斜度进行记录。在预防监测过程中发现裂缝增大的房子,村两委立即为农户安排住房,组织人员帮助农户尽快转移,2003年及时转移了3户,2004年又转移了6户。2004年1月20日下午3时许,村民范雪平家的3间泥房突然发生倒塌,幸好防范监测到位,避免了人员伤亡,减少了损失。由于监测防范到位,庙后自然村总共倒塌房屋12间,但无一人伤亡,该村党支部书记秦开荣还被省国土厅授予“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成功预报特别奖”。

搬掉一块心病

  在密切监测的同时,结合山坡改地、扶贫工程、宅基地整理、小流域治理、新农村建设、生态村示范建设等项目,该村积极实施了农居迁建工程。一方面,国土部门通过勘察,在潜在滑坡点对面山脚下地质比较稳定的大洋车规划出一块30亩的土地建设新村,主要用于安排灾民,整个工程分四期完工;另一方面,杭州市国土局下拨补助农户迁建经费52.5万元,市国土局下拨了36万元的经费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1月30日,新村建设破土动工;8月18日农居迁建工程正式奠基。

  为了把这一实事办好,新村建设有关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五通(通电、通水、通路、通闭路电视和通程控电话)一平(平整宅基地)和绿化工程全部由村里负责,不收村民一分钱;路灯、垃圾箱、公共厕所、污水净化池等其他基础设施也全部配套,总投资360万元;地处新村的石门庄村两委办公场所也一并建了起来。今年6月10日,灾民杨东根家第一个搬进了新村新居,也第一次住进了两层楼。原来灾情最严重的范高福家,5年前就想搬迁造新房,但找了那么多年的地基却找不到,这一次总算得到了根本解决。他的新房造在新村的南边,楼顶还造了个尖顶,成了全村最气派的房子之一。正像2004年6月15日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村支书秦开荣说的那样,石门庄村35户142人实施的整体避灾搬迁,“终于搬掉了压在各级领导和灾民心中的一块巨石”。

  今年11月21日,市委书记赵纪来再次来到石门庄村,对整治给石门庄灾民以及整个石门庄村所带来的变化,表示了充分肯定。

宅基地变成可耕地

  国土资源,既要依法保护、严格规划、合理开发,也要在使用中发挥最大效益。庙后自然村35户灾民整体避让搬迁后,旧宅基地阳光充足,地势平缓,土壤肥力较好,也有足够的水源,尤其面积较大,和原来已开垦的耕地连片后可以形成百余亩的耕地。将其作为一个土地利用项目,通过整理后既可净增耕地76.8亩,保持农业集约化经营;又可建成一个山区农业开发基地,便于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当地农民收入。2004年10月8日,大同国土资源所正式向上级国土部门申请庙后自然村宅基地整理项目,递交了相关的可行性报告,并成立了由国土所、大同镇、石门庄村共同组建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2005年6月,在国土部门的支持下,庙后宅基地平整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投入资金45万元,计划于今年底完工。

  村支书秦开荣表示,石门庄村将在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结合市“蚕桑西进”工程,发展见效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蚕桑业,努力把宅基地平整项目搞好,把旧的宅基地变成经济林,把潜在滑坡之地变成促进石门庄村经济发展的风水宝地。

 来源:今日建德 记者:王正伟 责任编辑:余 锋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