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沙漠之风远征:享受行者天堂的快乐
2006-06-14 22:57
    行程16000余公里、穿越10个省200多个市县,“沙漠之风”车队借助现代交通工具在短短19天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了此次艰难而又天堂般的快乐之旅。在旅途中,队员们走平川、穿戈壁、越沙漠,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在高海拔、狂风、暴雨、冰雹和泥石流等各种困难面前,队员始终选择了克服困难、毅然前行的姿态,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次历险与壮举,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当队员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尽头看到写有“只有荒漠的沙漠,没有荒漠的人生”的广告牌时,西部人那种宽广的胸怀似乎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


                 享受行者天堂的快乐


        ——“沙漠之风”车队队员首次远征感言


    王炳友:这是一次学习之旅: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远征行程达16000余公里,全国几乎所有的西部省份我们基本走了一遭,如今国家经济发展很快,但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这次我们的所看所想对于今后理解与思考这些问题大有裨益。


    也是一次锻炼之旅:此次远征队员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整个团队团结互助,克服了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这对于我们的协作精神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在行程中,由于以前养尊处优惯了,结果一遇上恶劣的环境就吃不好、睡不好,同时经历了大风、暴雨、冰雹等恶劣天气,从三十几度的高温到零下几度的寒冷,这些都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耐力和不怕艰辛的毅力。


    更是一次友谊之旅:远征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都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无私援助,同时我们一路上开展了访贫问苦活动,将建德人的爱心处处撒播。在新疆和田,我们还出资十万元,为当地一所初中修建一栋多功能教学楼。如此一来,我们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浓厚的友谊。


    当然也是宣传之旅:此次远征,我们的最大宗旨是宣传建德。在途中,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向对方发宣传单和宣传资料,目的是让更多的了解建德,知道建德这个地方。而每一辆车身上显目的标语和迎风飘展的队旗,无不在告诉对方,我们来自浙江建德。


    方彧华:此次远征,让我强烈感受到了国防、环保、发展和团结四种意识,这些意识中有些是直面扑来的,有的则是思考后得以形成。


    当我在行程终点红其拉甫见到那些边防战士们那一张张晒得发黑发紫的脸庞时,作为曾经入伍过的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边防兵的辛苦,也真正理解了歌曲中所唱的“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的真实内涵。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有些士兵一呆就是几年,有的甚至是上十年,他们的出发点往往都很朴素,目的就是守好祖国的边防,一种强烈的国防意识在那样的环境里油然而生。


    西部人似乎比我们更加注重环保意识,沿途中我们就见到不少人主动将公路边的垃圾捡起。当然这其中既有沙尘暴等恶劣气候带给他们的直接忧患,也有一种经济欠发达致使各种破坏环境机率大大下降的客观因素。但不管怎样,对于我们地处江南的人来说,能生活在一个大自然所赐予的良好气候与优美环境里是一件天大的幸福,我们更应珍惜环境、善待自然。


    此次西部之行,越发感受到发展经济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尽管西部由于基础薄弱等历史原因,但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当地人的发展意识非常强烈。反观我们建德,与西部不少地方相比,建德发展经济的各种要素都要明显优于对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建德的经济发展好来。


    此次远征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的最大因素是车队的团队精神,在这种团队精神下,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行程中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其实做企业、搞经济建设也是如此,需要强烈的团队精神。我想,这是我们的队员在整个远征过程中获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徐前民:在穿越寸草不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我被长达530公里的沙漠之路两旁的沙棘所深深震撼,它只有三四十公分长,却用矮小的身躯遮挡着风沙,维护着从新疆轮台县通往以盛产和田玉而闻名于世的和田县的唯一一条通道。令人惊讶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缺乏地下水,是什么得以让它生存下来,我们发现沙棘的边上铺设着一根根大拇指粗的水管,滴灌的地下水维系着沙棘的生命,为了不让风沙掩盖了这条沙漠公路,有关部门大约每隔5公里就开挖一口水井,冠以水井坊名,利用柴油发电抽水将水输送到一根根管道里。据网上查阅的资料称,这项技术汇集了18个科研所180名科研人员的心血。每个水井坊设有一对夫妻专门看管,在白天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的高温下,他们每年要在这里坚守岗位8个月,等到下一批接替者才能回家休整。水井坊内没有食物,每隔3天,管理人员统一配送饭菜。108个水井坊意味着有108对夫妇长年默默地奉献在这片荒漠里,他们过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生活,就像一株株瘦小的沙棘,为使命而生。



    陈铭洲: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有多大。我跑过东北、内蒙,算是见过世面,但在新疆,我才真正领略到了什么叫广袤。沙漠之大,一眼无法穷尽。在沙漠公路,看到对面远远的有车灯射来,但待到两车交汇,得整整开90分钟。在这短短的19天里,我穿越了戈壁滩、雪山、沙漠等多种地貌,经历了40多度的高温和零下的低温,经受了龙卷风、冰雹、泥石流等恶劣天气的考验,祖国最边陲、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哨所激励着我们克服了一路上难以想像的困难,我们在轮台看到了书本上描述的胡杨木,这种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死的树种铸就了新疆人民的性格,正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尽头竖的一块广告牌上所写的,“只有荒漠的沙漠,没有荒漠的人生”,在广告牌下,我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和小拇指,我用这个象征自己六十岁的动作,完成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余子龙:此次远征,首先对我的车技是一次很大的提高,因为在整个行程中,我负责的那辆车基本是由吴立新和我全程开下来的。


    在经过新疆苏巴什达坂时,我开的车不幸抛锚了,当时情况比较危急,在得到当地一群公路养护工人的帮忙下,我们开展了积极的自救:车上的发动机水箱破漏了,我们就用肥皂进行补漏,然后以加一次水推进五公里路程的办法,最终与大部队实现了会合。我想,这次经历对于今后我们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经验都会有一个大提高。



    吴立新:此次远征,我的最大任务就是开车,刚开始还比较兴奋,可越到后面越感到辛苦。在荒凉的戈壁滩和茫茫的沙漠里,由于没有任何参照物,车开起来特别困难。而一天只有一餐饮食的艰苦条件,使我感受到了体力的极限。尤其是到了后期,车上的干粮(烧饼)不够吃了,大家都把它省给我们这些开车花体力的人吃。

    王生良:西部各处的古代文化遗址保存得非常完好,可以说是我最大的感受。不论是甘肃丹山的明代古长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还是新疆吐鲁番的交河古城(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土坯古城)、塔什库尔干县石头城,当地都有志愿者进行义务保护与宣传,虽然很多地方没有严格的管理,但绝没有人前去加以破坏。在那样十分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穿越几千年的古代文明能够如此完好地得以保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现在,西部人似乎更注重这种保护了,在敦煌莫高窟,很多石窟就实行了严格的封闭管理,只有极少数石窟对游人开放,石窟的壁画前都围起了铁丝网,防止游人前去触摸。


    这些文化遗址是我们中国人共有的文化,西部人如此加以保护,其实是在保护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我们非常敬佩与感动。



    何增良:此次远征,我是以放弃江西一个项目的代价前去的,但途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觉得并不亏。



    俞春英:在穿越新疆苏巴什达坂时,我们的车子顶上路旁的石料上抛锚了,出事地点海拔高(容易出现高原反应)、气温低(路旁有积雪)、手机没有信号,当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们几个女的都差些哭了。


    幸运的是恰巧两辆车经过,其中一位是邻县的县长,他们主动将我们两个女的带到县城,同时帮我们联系修车人员。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不经意的援助,但对我们而言,却足以感动一辈子。



    汪慧芬:每到一处,我们都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接待与照顾,西部人淳朴的民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西部的风景很美,这是一种有别于江南的那种荒凉与博大的美,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当然,此次西部之行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特别是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情绪。


    廖朝芳:此次远征之前,我也到过不少地方,如埃及的金字塔,那里也有沙漠,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这里的沙子是一种纯粹的、大海波浪式的的沙子,沙漠里没有人烟、只有公路两旁人工栽培的矮树,这些算得上是这里的唯一生命。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的重要性可以在这里找到最佳的注脚。


    洪巧云:此次西部之行,真正让我直观地体会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这是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


    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里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风景迷人。(记者 吴鹏 胡晓坤) 编辑: 徐卫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