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三十年变迁]从寄信盼回信到即时手机短信
2008-11-17 07:34

    从拍电报到排队打电话,从座机电话到传呼机,从手机的出现到普及,从网络聊天到短信……三十年来,国人通讯方式的变迁,足以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


    电报:“家有急事,速归。”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电报业务最辉煌的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和远方的亲戚朋友联系,除了写信,就只有靠电报了。一个字3毛钱,发电报的价格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便宜,所以电报一般就意味着事情的紧急重要。电报内容除了结婚、接人外,大都是亲友病重或亡故的消息,所以,谁家来了电报都会非常重视。“最忙碌的时候,一年里进出的电报大概有一万余份!”市电信局办公室的邹纪平说,“但是2000年以后,电报就逐渐退出了‘主流’时代。由于业务急剧减少,电报部在2001年左右被撤销了,现在虽然还有电报业务,但是一年下来也不会超过三位数,毕竟电报再快,也得靠人工传递。”


    电话:这头喊“喂”,那边应“哎”


    “1990年我花660元装了台电话,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安装私人电话。当时有固定电话的,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领导。不过那时候感觉电话也是比较冷清,电话铃声响起来也是件稀罕事。”在机关部门上班的老张笑着说。一直到90年代初,装部固定电话还是人们心目中“小康”的标志,并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固定电话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从1992年起,我市迎来了安装私人固定话机的高峰,最多的一年共安装了7000余部,装机费用也从600多元上升到四五千元,但是等待安装的队伍仍然排的满满的。据统计,到今年为止,我市已有超过12万的私人话机用户,话机的普及率达到了35%,安装时只要交100多元的材料费就行,固定电话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传呼机:“有事CALL我”


     “上高中时,家里给我买了一个汉显寻呼机,我把寻呼机别在腰带上,还特意把上衣扎进裤子里,以便别人能够看见。听到呼机响起,那时候觉得特风光。我当时入的寻呼台是126,这是个人工服务台,当别人要“CALL”我,就拨打126,就有一位声音甜美的小姐接听电话,她会把留言转到我的机器上。”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的王磊说。90年代中期,BP机的蜂鸣声在人群中响起,“有事CALL我”成了当时的时尚词汇。但是到2000年初,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曾经风光一时的BP机已被人们丢在一边,手机正式登上通讯史舞台,“我的摩托罗拉中文寻呼机至今仍躺在书房某个抽屉深处,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王磊笑着说道。


    手机:越变越小的“大哥大”


    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到2005年上半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突破6亿大关。手机已经成为老百姓最普通的联系工具。但向前追溯十多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手机还是一件奢侈品。 手机的前身,像砖头一样大小的“大哥大”曾经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其拥有者差不多全是各界显要人士。那时候拿这么个物件,在马路边上大声喊话,绝对是一道“量力”的风景线。如今,手机已经从“贵族”的神坛上走下,迅速平民化,短短几年,手机遍地开花。两三毛钱拨个电话,对今天的老百姓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打手机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最平常的联系方式。同时,手机也逐渐变身为一个全能的娱乐终端:照相、摄像、MP3、看电视、上网、、炒股……拥有一部手机,等于把世界装进口袋。


    30年前寄信盼来信,20年前排队拍电报,10年前装电话带呼机,如今打手机发短信,“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城区、郊区、远郊区,区区相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入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通讯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巨大的的变化和发展。


    建德新闻网记者:龚一桦 责任编辑:吴瑞华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