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我是建德人·建功立德】葛塘村:耕读传家 崇学尚礼
2017-08-23 23:08

相传钦堂乡葛塘村因“耕牛择地、葛藤绕塘”而得名。在这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村落里,数百年来延续着耕读传家、崇学尚礼的朴实之风。

在葛塘村的西南方,有一条南宋时期的古道,名为通儒岭,是周边学子求学的必经之路。早年公路网络尚不通达时,葛塘村民也是沿着这条路来往乾潭的。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这条古道。炎炎夏日,刚爬上通儒岭,就有阵阵凉风袭来。位于坡顶的通儒亭正好可以让人歇歇脚。村民陈建林说,这亭子是清朝桐庐钟山一位吴氏妇人出资建造的。吴氏三个儿子都从通儒岭去严州府求学,并相继考取了功名。求学途中的艰辛让吴氏深有触动,于是她决定在通儒岭上建一座凉亭,供来往行人遮风避雨、停脚歇息。

吴氏的善举不但方便了过往的学子,她对学业的敬重态度也激励着后世之人。在葛塘村,耕读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村民巫炳华说,很多房子的门前都写有“耕读传家”四字。“既要踏实种田吃饭,又要努力考取功名。”巫炳华直白地解释了在农耕文化中,村民最朴实的追求。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下,葛塘村勤学重教的村风也让如今的葛塘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学子村”。

“在钦堂乡,名列前茅的学子数葛塘村多。”该村党总支书记黄向阳自信地说,村里两百多户人家出了近两百位大学生,还有好几位博士生。

潘关生是葛塘村桃花坞的村民,虽然家境困难,但他辛勤劳作,培养儿女求学成材的故事,在葛塘家喻户晓。为了供儿女读书,他起早贪黑地劳作,种地、养兔、养蚕、养蜜蜂,只要是能赚钱的活计,他都不辞劳苦。天一亮就起来干活,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儿女也刻苦勤学,走出了大山,一个做了省高院的法官,一个成了人民教师。

在葛塘村,成绩佼佼者都上了文化礼堂的学子榜,他们是葛塘村的骄傲,也激励着后辈们。为了鼓励大家学习,村两委设置了高考优秀学子奖励基金。

自古沿袭的好家训、好家风让葛塘人崇学重孝,与人为善,对文化的向往和重视也让葛塘人深具大气和谐的秉性。去年,村民自行集资修建了乡亭、望亭、台门里等四座亭子。黄向阳说,修建这些亭子是想将遗失的文化找回来,让葛塘人回忆家乡时,有记得住的乡愁。村民们争相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半个小时就募捐了几十万元资金。

“葛塘村要以‘德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提升老百姓的素质,为后续美丽经济建设打好基础。”黄向阳充满期待地说,村里正在发展的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也需要文化来为产业提供支撑。只有这样,葛塘才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记者 纪婕妤)

责任编辑: 张建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