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唱美幸福大陈 唱出无限江山
2017-12-20 23:40

距离江山市区仅十公里,坐落着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小山村,他们唱着歌走进央视,成为中国村歌发祥地;他们唱着歌打了经济翻身仗,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这就是大陈村。

大陈村用村歌唱响百姓幸福生活的“同心曲”,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予乡村更多内涵和灵气,用独特的村歌文化引领美丽乡村嬗变升华,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治穷,先治“根”

想出村歌这招的是村支书汪衍君,他从部队退伍后,于2005年挑起了村书记的担子。当时的大陈村,经济不好,环境也差。学过婺剧、爱唱歌的汪衍君认为,得先把“自己收拾干净了,才有心气儿去收拾别的事情”。他给村子定了个短期任务:搞卫生。

搞卫生的任务并不简单,村民要签订“门前三包”,村民小组按照六项指标考核,结果上墙公示。有些村民觉得汪衍君吃饱了没事干,有的甚至当面讽刺。可几次考核过后,大家觉得村里变干净了确实比以前更舒坦,自觉清扫的意识就在村民心中扎下了根。

“村弱,大家的心就散了。”汪衍君认为,一把扫帚扫去了大家的落后意识,还需要治一治宗族凝聚力弱这个根。

为改变现状,他想了好多辙:最早办了村里的“麻糍节”,还邀请村外的人比赛“打麻糍”。结果“麻糍节”一办就停不下来了,连续办了八届,还成为了江山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上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民有了自豪感。拍全村福,照片每家每户贴一张,让村民增强归属感,拍全村福的村民从最初的700人,发展到现在的1200人。

2007年央视征集“全国十佳村歌”,汪衍君请来了音乐学院的老师采风谱曲,捣鼓出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前者以原生态的歌声捧得全国村歌十大金曲奖,后者荣获全国村歌十佳作词奖。大陈村还组织承办了“首届全国村歌之星演唱活动”,把大陈村歌唱进了省人民大会堂和央视大舞台。

在大陈村,村里开会谁迟到了,汪衍君的“处罚”是罚唱歌;谁家有了喜事,汪衍君带头唱歌祝贺。村里慢慢有了唢呐班、腰鼓队、排舞团……大陈村不仅成了全国村歌活动示范基地,还成功创建为村歌欢庆小镇。

大陈出名了,保护古建筑的工作也变得顺理成章。汪衍君用跑破鞋底要来的经费,修缮村里的古建筑,花在大陈村规划修缮上的投资超过了2000万元。

唱歌,唱出幸福感

说起大陈村村歌,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它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经济效益。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讲述的是汪氏祖先感恩继母慈爱的故事,继母年年为他烹煮的大陈面饱含了慈爱和温暖,歌曲寄托了村民对家和传统美食的思念。走在村里,循着婉转动听的歌声,就能看到村民自发地哼唱着村歌,旁边是成群结队拍照的游客。村民说,老百姓的梦想其实很小很简单:健康、快乐、和谐,笼统地说就是幸福。而村歌,恰恰为老百姓架起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可以说,是村歌唤醒了村民的意识,激发了他们的潜能,让每个人都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唱村歌。合唱是大陈村的保留节目,大陈村的合唱有个特点,那就是不限人数,大家都可以参与,哪怕去走两步、伴个舞也行。最多的一次,有400多人一起合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差不多全村在家的人都来了。

幸福感不能单单靠精神上的满足,也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随着村歌响遍大江南北,歌曲里的大陈面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关注。大陈面是该村特有的美食,制作工艺已传承了500多年。汪衍君联合村里的大陈面作坊主,投资500万元,建起年产5000吨面条的标准化厂房,既解决了100多名村民的就业,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大陈村的面条厂、服装厂、养殖场、香猪合作社等,每年给村民发放工资1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扭亏为盈,村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20953元。如今的大陈村,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康示范村。

小市,憧憬大未来

今年6月,大陈村精心打造了一条特色小吃街,在集镇古村核心区收购和租赁了19间古民居,进行统一设计、施工和包装,并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联合打造“大陈小市”。

“大陈小市”主打妈妈的味道,每家店的店名都别出心裁。特产店是“大陈有礼”,面馆叫“大陈见面”,就连粽子店的招牌都是霸气的“粽横四海”。汪衍君说,“大陈小市”的店名都是请专人设计的,就是想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大陈村探索试水发展夜间经济的第一步,“大陈小市”颇受游客欢迎。

台州来的王先生在“大陈小市”逛了一圈,品尝过凤嫂家的粽子后,直说太好吃了,又折回去购买。几平米的粽子店经常挤满了顾客,老板娘祝金凤忙得不可开交。祝金凤的娘家在大陈乡,今年得知大陈村正在打造“大陈小市”,她就辞去原来物流公司的工作,在这里卖起了粽子,平均每天能卖三四百个,收入比过去高多了。

“如今,来大陈游玩的散客更多了,而且来自上海、福建以及省内各地的旅游团几乎每天都有。”大陈乡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乡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而今年旅游旺季,仅大陈村每天的游客就有两三千人。据了解,“大陈小市”的美食集市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未来大陈村还将丰富其他业态,补齐乡村休闲旅游民宿发展的短板,让美丽经济持续释放出新的活力。

从浙西小村庄到全国村歌活动示范基地、村歌欢庆小镇,大陈村的成长轨迹是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如今在大陈村,走上三五步就能看到正在建设或是装修中的农家乐、商铺和民宿。看到村子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卖起了农特产品,有的建起了民宿……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

短评:

几年前,凭借着《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大陈乡大陈村成为中国村歌发祥地,不仅带动了周边村落的村歌创作,还激发了当地村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成为江山市古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曾经的大陈村,虽然拥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大陈村以村歌文化为引领,把培育乡村文化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推进富有时代特色的现代乡村文化建设。通过不断创新与探索,如今的大陈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浙江省第一首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在此诞生;第一届“全国村歌之星演唱活动”首场演出在大陈村举办;前不久的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大陈村更是成为浙江省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村。

我们在看到大陈村歌文化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同时,也该反思如何开发那些“天资过人”但仍处“深闺”的乡村。迎合只会被超越,特色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洗礼。如何挖掘建德特色、发挥建德优势,打造内外兼修的幸福乡村,大陈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记者 纪婕妤)

责任编辑: 张建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