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民生·服务

微信扫一扫分享

农村出现新读书无用论 有大学生不再是荣耀
2006-03-12 08:15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使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沉重

  ★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的弟弟

  ★有农民说:读了大学也难找工作,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


    李达国说起儿子在珠三角找工作四处碰壁,眼泪就跟着掉了下来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南溪镇三岔河村位于长沙、益阳和岳阳的交界处,这里的村民大多靠种田和养鱼为生。


  2001年,这个只有千把人的村子里破天荒地一次考取了4个大学生,该村第二组的李晋就是4个佼佼者之一。


  “我们家几代人就出了这样一个大学生。”今年2月26日,李晋的父亲、53岁的李达国在对记者谈起当年儿子考取大学时,脸上仍有一股兴奋。


  “送儿子去上学之前,我们请了10桌客,亲戚朋友都来了。” 李晋读的是株洲冶金学院,4年大学读下来,花了家里4万多元。李晋初中毕业时成绩不错,是保送读高中的,但是,几年高中的开销也不轻松,用了好几万元。2005年,李晋大学毕业时,家里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务。


  “为了还清家里的债,我一出学校门就四处找工作。”李晋告诉记者,他去了广州、深圳,托关系、找老乡,就是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用人单位一听说我是应届毕业生,连履历也不看就谢绝了。”李晋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子,谈吐之间一说一笑,很是可爱。


  李晋不甘心,辗转在珠三角继续边打些短工边找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工作没着落,做父母的当然不放心。“那天,我给儿子打电话,他说话都没力气,一问才知道他已经是四天四夜没睡觉,也没吃什么东西。”一说起这事,李达国眼泪也跟着掉了下来。


  李达国只好赶紧给儿子寄点生活费过去。不料,这事情却被一些乡亲知道了,有人就说:“你儿子可是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啊!”


  “一听有人这样说,我恨不得钻到地里去。”李达国是个本分的农民,虽然自己只是读了6年书,但是,他始终支持下辈人多读点书。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到武汉去打工了,即使一个月可以赚到1700多元钱,他不被看作是李家的光荣。李达国的骄傲就是小儿子、大学生李晋。


  “我这一世人最高兴的是因为小儿子,最伤心的也是他。”李达国说的“伤心”是指李晋找不到工作的事情。


  乡亲们说得更直接:“李晋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看来,这书也没什么读的了。”“老李啊,你大儿子没读什么书都可以赚1700多元,小儿子大学毕业还要你出钱养,读了书还比不上没读书的,读书作用不大啊……”


  “大家这样说,我真不知道是哪个儿子可以引以为荣了。”李达国边说,边苦笑着冲记者摇了摇头。


  到了今年春节前后,乡亲们关于读书没什么用的议论越来越多了。这个时候,李达国才知道当年村里和李晋一年轰轰烈烈去读大学的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在广东一家国企就了业,其余的两个和李晋一样,工作的事情至今还没有落实。


  2月26日,记者来他家里采访,李达国说“欠钱不怕,就是心里不是味”这句话时,伤感的泪水竟情不自禁地滚了出来……


  龙替民对村里人“劝学”,反被对方问得心里七上八下没了主意


  南溪镇龙山口村紧临三岔河村,村子里有1400多人。和三岔河村的村民一样,这个村的村民大多以种田和养鱼为营生。


  村子里第四组的龙替民除了种好自家8亩多田外,还承包有10多亩水田。2月26日,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他早早地杀了一只大鸭子,等待着记者的到来。


  见到采访车,龙替民远远地迎了出来。记者刚一落座,他的爱人就热情地端来了芝麻豆子茶。


  我们拉开了家常。龙替民说,他家有4个人,除了夫妻俩外,有两个儿子。现在,小儿子正在中南大学读三年级,学的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大儿子龙启超是在2001年考取的湘潭大学,专业是金属材料,去年毕业了。


  “当年,龙启超是村里惟一的‘一本’(本科第一批)录取的学生,学的又是工科,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龙替民一谈起大学毕业的儿子找不到工作就头痛。 与有一个儿子在外面打工挣钱的李达国相比,龙替民的两个儿子一个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一个还在学校里读书,龙替民夫妇身上的债越背越重。到了去年底,龙家欠债近6万元(欠了亲朋戚友4万多,贷款1.5万元)。“幸亏我们还算想得开的,不然这日子早就没办法过下去了。”龙替民苦涩地冲记者笑了笑。


  但在龙启超大学没毕业以前,龙替民并不着急,心想只要熬到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不出几年,欠下的钱就能够还清。


  当时龙替民在村子里特别受人尊敬。“那时候我在村里说话好有威信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家出了两个大学生!”也许是长久的风里来雨里去,不到50岁的龙替民脸上写满了沧桑。 “2005年,大儿子大学毕业,广东、湖南跑来跑去也没找到工作,这事情被乡亲们知道了,我在村里说话就大打折扣了。”


    龙替民说,乡亲们都说如今读书也没用了。农村里的人,大多是很现实很直接的。“以前,我听到村里有人不让孩子读书就去做工作,讲读书的好处。乡亲们也听我的,村里就有好几个不想让孩子继续读书的家长被我做通了工作,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学校。”记者注意到,这个时候龙替民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现在村里没家长听你的了?”记者问。


  “哎,真是莫讲起。”龙替民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仿佛很是委屈地冲记者说:“我一去劝,人家就马上反过来说,你家龙启超是读了大学的,用了那么多钱不讲,找到好工作没?让孩子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还不如早点让他们到外面去打工赚钱好得多……你是记者,是明白人,你说乡亲们这样说,我还说得起话吗?还有去劝的必要吗?乡亲们说多了,就连我也怀疑起这读书到底还有没有用起来了。整天为了儿子的事情吃不好睡不着,心里七上八下地也没了主意。”


  见此情景,记者只好赶紧打圆场:“龙启超怎么不在家里?”


  龙替民就差点没掉眼泪了。他用手抹了一下眼睛,说:“还不是为早点找个工作,一大清早,就到益阳城里找人去了。其实,龙启超还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人又长得标标致致。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像他这样的大学生怎么就这样难找工作?”


  龙妻拿出了几本相册。记者看到,龙启超果真一表人材。


  村里人不再谈曹学武如何学习,而是谈他弟弟怎样赚钱


  与李晋、龙启超相比,龙光桥镇易家河村长塘组曹学武的情况有些不同。


  易家河村有2000多人,离益阳市区只有7公里左右,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读完初中后就去了益阳市打工。曹学武的弟弟也是这样,现在每月底薪700元左右。曹家有4口人,只是种了两亩多田;人多田少,生活并不宽裕。


  曹学武初中毕业后,没有外出打工,而是继续升学。2002年,他考取了湖南城市学院。偌大一个村,那一年考取大学的就是他和另一个女孩子。


  自然,曹学武成了村里的“名人”。“一时间,村里人都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了。大人们要那些正在读书的孩子向我学习,我成了村里孩子们的榜样了。”2月26日,记者刚说明采访的意图,曹学武就满是无奈地说开了。


  曹家也因为出了个大学生在村里非常有面子。为了支持曹学武一心一意的读书,曹父利用农闲去市里做些小生意,加上弟弟打工的收入,总算在曹学武去年毕业时家里只亏6000多元。


  曹学武是学的物业管理专业,与许多毕业生一样,他一走出校门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下。


  2005年10月,他到了广州。好不容易谋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包住不包吃,底薪500元(如果完不成工作量要按比例扣除)。可是,一个月下来,他只是做了3单业务,连底薪也没能拿到。


  曹学武后来又去了广东其他一些地方。眼看就到2006年春节了,自己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只好回益阳。


  “今年这个年过得最没味,”曹学武之所以这样说,是他发觉自己过去在村里的人气消失殆尽,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时不时地在他面前唉声叹气:“早知道读了大学也没用,当初还不如不读。”


  与此同时,曹学武明显地感觉到了弟弟的人气在上升。村里人到家里串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谈他是如何学习的,而是谈他弟弟是怎样赚钱的。“虽然弟弟赚钱也不是很多,但他起码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我可是自己连自己也养不活啊!”曹学武很惭愧地说。


  “新读书无用论”严重地影响了农民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子女读书的投入


  记者2月26日这天跑了好几个乡镇。乍寒乍暖的早春,农村还属于闲的时候,外出打工的大都出门了,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


  “你们村现在读高中的学生多不多?”记者问龙替民。


  龙替民掰着手指算了好几遍,说:“不多,就几个。”


  “不读书做什么去了?”


  “当然是打工。”


  记者在龙家采访,碰到几个村民,一谈到读书就马上说:“读个初中就行了,读多了也没用的!”


  村民们说,读到初中毕业花的钱不多。再说,孩子小也不可能到外面去赚钱,等读完了初中,如果成绩特别好就继续读,“要是成绩中等那就不要读了,早下学早赚钱啊!”“像老龙家的启超,读了书也找不到工作,就是成绩好也不要去读了!”


  从村民的谈话中,记者注意到,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出现,并已形成蔓延之势。“新读书无用论”与被人们早已摒弃多年的、以交白卷为荣的“读书无用论”有所不同,这种“读多了也没用”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子女读书的投入。


  “现在农村里不想让孩子读高中的家长多不多?”记者又问龙替民。


  “在我们村这年把时间少说增加了三分之一。”老龙说得很肯定。


  李达国在回答同样的问题时,认为他所在的村“少说已有六、七成。原因很简单,我们村去年4个大学毕业生就有3个找不到工作,村民看不到读书的希望。”


  李晋是个理性的青年。他说,其实大学生不好找工作也不能全怪社会。“我觉得自己在大学里也没学到什么真东西!大学教的是一套,社会需要的又是一套,这个矛盾不解决,大学生找工作以后更难。”他过几天准备再次南下,“坐在家里不是事啊!”


  “现在就业渠道应该是很广的,也可以在农村发展,你想过没?”记者说。


  李晋沉思了一下,摇了摇头:“回农村发展在我们这个地方基本是不可能。一是我们这里乡镇企业不发达,没有一家用得着大学生;二是自己创业没资金。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是种田都成外行了!”


  曹学武也表示了与李晋一样的看法。而且,他不无担心地补充说:“我如果回家种田,那村里去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少的。”


  曹学武也准备过几天外出。作为大学生,村民对他的议论自己倒还不太在乎,问题是,“在家里呆时间长了,舆论会对村里那些正在读高中的学生很不利的!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