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民生·服务

微信扫一扫分享

京华名人故居新探 寻访陈独秀故居
2006-05-19 08:56

  北河沿大街与北池子大街平行,相隔大约不过一箭之地,中间是一片稍显杂乱的四合院民居。1917到1920年间,一个曾经在中国现代史上涂下浓墨重彩的风云人物便栖居在这片很不起眼的四合院中,这就是陈独秀。

  众里寻她千百度

  陈独秀的一生很难被简单地评价。但是,他在那个时代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无法被取代和被忽略。他在北京的岁月里,住在一个名叫“箭杆胡同”的地方,这个胡同的名字倒是不无巧合地隐喻了他在历史上的某种形象――如同一支利箭,刺穿了压抑人性的旧的制度和文化,指示出一束现代启蒙的光。

  尽管有资料的提示,还有熟谙北京城地理的“的士”师傅的尽心帮助,我仍然在寻访陈独秀故居的路上绕了不少弯路。车到东华门,眼前便是故宫的画栋雕梁,不过目的地却应该湮没在旁边的朴素的民居当中。我们下车,一路问来,老居民都知道箭杆胡同的大致所在,我们沿着他们所指示的方向,寻找陈独秀的故居。沿路灰色的墙上标示着胡同的名字,骑河楼、智德北巷……著名的箭杆胡同又在哪个地方呢?只得又问路旁晒太阳的大妈,才知道已经走过,回头再走200米,果然红色的“箭杆胡同”四个大字高高地标在路边的一处墙上,箭头指向左侧――“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知旧时的情形,然而眼前的箭杆胡同却让访者暗自心惊,笔笔直直,却不过二三十米的长度,陈独秀的故居就在这个胡同的旮旯里,箭杆胡同9号,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门牌号已经改成了20号。一方石碑竖在故居的门前,两扇木门窄而陈旧,门口还蹲着两只石狮子,不过这两只狮子,却也着实袖珍。

  新文化运动的营垒

  陈独秀的名字和中国的现代史联系在一起,最早的缘由当然是《新青年》。

  毛泽东主席曾经在中共七大的预备会议上说:“他(指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见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名人与故居――北京的老房子》一书,第64页。)

  北河沿箭杆胡同9号,也正是《新青年》当年在北京的编辑部所在地。

  1917年,陈独秀被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延请为北大文科学长,在上海诞生的《新青年》随之北迁北京,这被研究历史的人们看作是一次战略转移。从此,《新青年》与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箭杆胡同9号编辑的《新青年》,陆续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随感录》,蔡元培的《劳工神圣》和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白话文、白话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陈独秀更是一马当先,写下《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文学革命论》和《〈新青年〉宣言》等投向旧礼教、旧制度的战斗檄文。

  无数个日日夜夜,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一个个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就在这方狭小的空间里,放开自己的脑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座院子虽小,然而,意义甚大。现代中国新的文化、新的启蒙的那道光,正在这狭小的天地里酝酿和迸发出来,掀起了一场前所未见的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陋巷蕴含光辉历史

  “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一代才女张爱玲曾经说过,她最喜爱的是这几句旧戏文。从箭杆胡同返回,选了另外的道路出来――北京的胡同与北京的四合院配合着,的确是四通八达的,任你选择一条什么路径,只要大方向对头,大抵都是走得出来的――抬头一看又到了东华门的脚下,再往前走,便是故宫。沿着旧皇宫的东墙,慢慢行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北京的春天是时而有风沙的,但是没有沙尘的日子里,天气却是极好,皇城外墙上古旧的红色和墙外树木的新绿,同样让人感到生机,虽则一边是历史,一边是新生的嫩芽。越往前走,游人越众。相比之下,箭杆胡同自然显得冷清。不过,听那里的居民说,常常也有人不辞辛苦来到这“陋巷”之中寻访、默默地凭吊。这里固然朴实无华,然而其中蕴含着的历史,在时光匆匆的喧嚣之后,和旁边红色深沉的高墙一样,记载了一个民族的梦想和辉煌。


  人物小传

  陈独秀(公元1879―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1915年陈独秀创办并主编《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1918年冬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他与李大钊等人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先后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开除党籍。其著作辑为《独秀文存》、《陈独秀先生演讲录》、《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5-19 第15版)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