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民生·服务

微信扫一扫分享

告别票证时代的辛酸
2007-08-25 09:40
或许再没有哪个国家会比中国的票证多,回首当年滋味万般的票证情结,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因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蕴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厚内涵,浓缩了共和国那段坎坷历史,记载了中国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艰难轨迹。

  粮票开始使用时,65岁的王新明正在读高中,记得有天下班后到馆子吃饭,他用二两粮票要了碗素面,谁知香喷喷的面条刚放上桌,一个小孩冲进馆子端起面碗就跑。那时他听说街上有人抢饭,没想到还真遇到了,于是追进一条胡同把小孩挡住,孩子可怜兮兮望着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棉花票对他说:“叔叔,我们换嘛,这个给你。”当时他哭笑不得,虽然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最后还是把面条让给了孩子。

  经历过商品匮乏年代的北京市劳改局退休干部郭春熙指着墙上挂的一个用120多枚票证剪贴成的大“福”字说,经济短缺时代吃喝拉撒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如今票证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通过这些票证,人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轨迹。他办了一个票证展览,给展览前言起的标题就是《看昔日五花八门票证,享今朝幸福美满生活》。至于那个“福”字,老郭说,他希望后代子孙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知福、爱福、卫福、造福。

  绝迹的票证背后是喜人的变化。这种变化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大到买房买车买家电,小到买米买菜买水果,尽可以货比多家。从这小小的吃上,也可以看到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在,人们吃、穿都是讲究“品牌”、“档次”、“品位”,肉要吃“放心肉”,鸡要吃“土”鸡,蔬菜要吃无污染的,买食品要看是否打上了“绿色”的标记。

  2006年埃及中东通讯社社长阿卜杜拉·哈桑撰写的文章《中国人来了》,以自己两次访问中国的亲身经历,对中国在过去2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表达了由衷赞叹。 他在文章中说,他曾两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是1976年,他回忆说,当时的北京虽然道路宽广,但很少有大型和现代化的建筑。私家车也很罕见,除公共交通外,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古老的四合院坐落在窄窄的胡同里,百姓凭国家发的供应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着装也基本统一。

  他第二次访问中国已是2002年,时隔26年后作为代表团成员陪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感受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北京机场变得更加宽敞和现代化,达到世界一流机场的水准。市中心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大型宾馆、饭店和商店比比皆是,北京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一个20多年前的海边小渔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高科技工业城市。

  《人民论坛》( 2007年第16期 )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