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民生·服务

微信扫一扫分享

康复中心的那些爱 耐心最重要
2010-05-17 14:26

位于洋溪街道朱池村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康复科自今年1月投入使用以来,已陆续有10多位孩子被家长送来这里参加康复训练。因为残疾种类的不同,这些孩子被编进了脑瘫、智障、听障等不同班级,为了解残疾孩子的康复情况,在第二十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这些孩子。

王女士:为了孩子能够自立 再苦再累也愿意

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训练室,患有智力障碍、自闭症的5岁孩童晓琦目无表情的自顾自玩耍,晓琦妈妈王女士既心疼,又无奈。说起孩子的康复过程,王女士是一肚子的辛酸。当晓琦还是一岁时,医生就已经诊断出孩子有智障,当时王女士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晓琦2岁半时,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王女士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孩子去杭州参加康复训练。在杭州,除了支付昂贵的康复费用,王女士还要租房子陪伴孩子,几年下来,家里的经济条件显得异常拮据。

今年3月,得知建德有了康复中心,王女士报名参加了亲子班。“这里的费用相对便宜,政府还有一定的补助,离家也方便。”说话间,王女士之前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也有了难得的笑容。她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康复训练,晓琦已经有了明显进步,即使晓琦还不会叫她一声“妈妈”,但只要他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王女士都很心满意足。“想走进正常人的生活很难,但有一分希望就不会放弃,我会伴随晓琦走下去。”王女士坚定地说。

康复中心的老师:耐心、爱心最重要

李刚、唐方一,两个来自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校毕业生,几个月前,两人应聘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了特教老师。在脑瘫训练室,俩人正在给脑瘫儿童做康复训练,配合地很默契,一个项目做完,另一个赶紧接上。训练中,由于不能忍受疼痛,脑瘫儿童经常是哭声一片,小李和小唐像大哥哥一样鼓励他们,直到训练完成。一位目睹了他们工作过程的护工阿姨动情地说,这份工作,没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可能完成的。

李艳,听力康复班的一名特教老师,也来自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李艳说,和一般的孩子相比,患有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因为缺乏与外界沟通的通道,接受的信息少,性格上会比较自我、脾气较急躁,给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上课,足够的耐心是必须的。

经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康复训练,在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在该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大部分儿童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一位老师这样写到:听障班的白云刚进来时总是拒绝和别人交流,但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而故意搞破坏,问题行为多,现在,她已经能和别人和睦相处,并且乐于助人;脑瘫班的晓佳,刚入中心时,全身肌肉控制差,不能独自站立,不会说话,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还偶尔独自走两步,并独自站立一分钟,在爷爷来中心探视时,晓佳第一次叫了爷爷……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康复中心发生,老师们也见证了奇迹的发生。

据了解,0-7周岁这个年龄段的残疾儿童可塑性很强,处于最佳康复时机,对这部分残疾儿童开展抢救性康复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学习、劳动技能,为今后独立生活、最大限度的融入社会、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我市0-7周岁残疾儿童(2002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有80多人,持有残疾证43人。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根据《建德市残疾人优惠扶助办法》,我市16周岁以下脑瘫、智障少年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3000元。近年来,我市又把0-7岁残疾儿童的免费抢救性康复提上工作日程。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具有特殊性,过程较为漫长且费用较高,我市残疾儿童家庭中仅有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在杭州等地接受康复治疗,大部分残疾儿童都留在家中,得不到有效、便捷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是极为不利的。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和家庭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这部分儿童早发现、早治疗。(文中儿童名字皆为化名)

建德新闻网记者:黄倩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