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民生·服务

微信扫一扫分享

新安江环卫工人生存状况调查
2011-10-23 16:58

 

  在我们的城市,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早出晚归战暑斗寒,长年累月与垃圾为伴,一年四季与臭味相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他们便是我们的环卫工人。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城市的美容师”,在最差的生活环境中,为了我们城市的美化,从事着最脏、最累、最苦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他们致敬!

 

——作者题记

 

 

  新安江环卫所目前共有398名环卫工人,其中在编人员27名(男11名、女16名)、临时聘用人员371名(男168名、女203名),平均年龄51.6岁(25岁以下10名、26—50岁154名、51—60岁190名、61—70岁42名、70岁以上2名)。他们的文化程度都普遍较低,从事一线工作的环卫工人文盲和半文盲占了68%,绝大多数没有一技之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3人,仅占5.8%。

 

  新安江环卫所担负着城区110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面积和771处垃圾收集点的清运工作以及32座公共厕所的保洁和管理工作。按照浙江省的规范标准,需要清扫保洁人员729名,而现在清扫保洁人员只有188名,他们一个人需要担负着近4个人的工作量。

 

  新安江环卫临时聘用人员大多来自本市市郊乡镇(街道),他们每天凌晨3点就得起床,4点准时到岗开始一天的劳作。少数外来务工的环卫临时聘用人员由于没有固定的住处,大部分都是租住在低矮简陋的柴间、废旧车库或废弃不用的泥房里,租住面积以不足10平方米的居多,许多家族式外来环卫临时聘用人员甚至老少几代合住一间。然而,就是这种条件的住处,每月租金也需几百元以上。他们的工资,减掉住房租金和必须的水电费等,剩下的生活费已是寥寥无几了,为了增加一点工资收入,许多环卫临时聘用人员争着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候打替班。据了解,加一个白班可多挣20元的工资,当然,除了节假日和有重大庆典活动的日子里,才会有这种加班的“幸福毛毛雨”。众所周知,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环卫临时聘用人员从进入城市环卫作业队伍的一开始,就未能取得与城市正式职工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

 

  在工资待遇方面,2011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是1060元,环卫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分了三个档次:垃圾装卸工月工资1280元、清扫保洁员月工资1000元、公厕管理员月工资850元。

 

  在社会保障方面,在早之前我市事业单位的职工已按政策全部享受了“五金”,而环卫临时聘用人员则只是从2006年缴纳人生意外伤害险。据统计,从2004年以来,我市一线环卫职工在作业时间内共发生意外交通伤亡事故430余起,其中死亡事故3起,重大伤残事故10余起。

 

  在医疗保健方面,由于环卫临时聘用人员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当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时,很少去医院治疗,往往是小病抗、大病挨,实在无法忍受时只好回老家进行简单的治疗。他们当中患有肩周炎、小腿静脉曲张等劳损疾病的人员也为数不少,健康状况堪忧。

 

  为了了解更多环卫临时聘用人员的生活状况,我们对新安江部分环卫临时聘用人员进行了家访,走近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对他们的窘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陈素珍,今年32岁,衢州上方人,2008年11月进入新安江环卫所工作,是桥南管理站的一名保洁员。

 

  她的爸爸妈妈和表弟都在环卫所工作,可以说他们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环卫之家。陈素珍有一个11岁的儿子,3岁的时候因病导致脑瘫成为弱智,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给儿子看病,花光了她们家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一大笔的债。丈夫四年前突然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抚养和照料儿子的重担全压在这位柔弱的女人身上,使得这位原本性格开朗的女人变得异常地沉默寡言。

 

  看到我们一群来访者,陈素珍脸上绽放着少有的微笑,但瞬间便消失了。走进了陈素珍的住处——一个15平方米左右由车库改成的住室,显得格外拥挤,他们的房间里总共有两张破烂不堪的床铺,爸妈一张,她和儿子一张,在4个空心砖上架一块三合板搭起来的衣物储放处上,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桔黄色环卫工作服显得特别起眼。陈素珍的妈妈告诉我,床铺、吃饭的桌子和凳子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这些桌凳已很破旧,她们拿回来后用塑料胶纸把快要散架的地方捆绑起来还可以继续使用。家里总共有两件家用电器,一件是用了三、四年的电饭煲,还有一件是从旧货市场用200元买来的14寸彩色电视机。陈素珍告诉我们,老家三间泥墙房因年久失修现已倒塌,她们母子俩成了真正无家可归之人,幸好爸爸妈妈给她和儿子的接济,否则,除了孩子每个月500多元的医药费和近300元的房租及水电费用之外,连吃饭都会成为困难。而她爸爸妈妈一家,同样捉襟见肘,如今86岁的老外婆,还需要她父母亲的抚养和照料。


 

  费米云,今年55岁,家住更楼街道湖岑畈村,2011年7月进入新安江环卫所工作,是城南管理服务站的一名保洁员。

 

  费米云家有两个瘫痪在床的病人,一个是84岁的婆婆、一个是07年的时候因病瘫痪在床的57岁的丈夫,面对着这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亲人,费米云在跟我们介绍家里情况时,几度哽咽,看着她噙满泪水的眼眶和那布满皱纹过早苍老的脸,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心里都酸酸地难受……

 

  费米云有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因为没有什么手艺,每月只有1千多元的工资,赚的钱还不够他自己平时的开销,更不能指望他能帮上家里一点点忙了,家里所有的开支,就靠着她每月的工资。两个病人的医药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近婆婆又不小心跌了一跤,大腿骨都断了,因为无钱医治,只能躺在病床上呻吟着、硬撑着……

 

  费米云告诉我们,她每天凌晨3点左右就得起床,给婆婆和丈夫做好早餐之后,再骑自行车赶去有30分钟路程的岗位上班。中午下班之后,必须急急地往家赶,她还要回来烧饭给家人吃。不管是寒风凛冽还是刮风下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有时候自己感冒发烧,也硬挺着去上班,她说真担心哪一天自己也倒下了,婆婆和丈夫该怎么办。她就像一位忙碌的鸟儿,窝里的病鸟还需要她衔着食物去喂养,使她一刻不得停息。家里由于经济拮据,平时吃的菜也是下班之后自己去种的,有时几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虽说家里也养了一头猪,但是这头猪可是婆婆和丈夫用药的救命钱啊!


  黄菊花,今年55岁,家住更楼街道后塘村,2009年5月进入新安江环卫所工作,是城南管理服务站的一名保洁员。

 

  黄菊花的丈夫在2006年4月查出癌症,已到晚期,花了15.6万元的医药费,最后还是没能保住性命,拖到年底就走了,家里为此欠下了一身的债。08年的时候,黄菊花唯一的儿子叶健,也被查出患有尿毒症,今年34岁的他不能干重活,所以只能每天呆在家里,为了生计,媳妇也不得不外出打工。叶健告诉我们,他每星期要化疗3次,每次化疗费需要500元,虽然有医保,但每月还需自己贴进1700元左右,家里经常被钱困扰,女儿每年4000元左右的学费,也是几个叔叔资助的,如今家里内外的一切都由黄菊花一人支撑着。作为儿子的他,在与我们谈话时,我们感觉到了他深深的自责。是啊,本应该挑起全家重任的他,眼看着就要进入花甲之年却为家日夜操劳而憔悴的母亲和离家四处奔波为自己挣钱博命的妻子,叶健怎能不心酸呢……叶健说,人一旦陷入困境,有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当我们问起黄菊花7岁的孙女“奶奶给你买零食吃吗?”,这个稚幼但显得懂事的小女孩悄悄地告诉我们:“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没有钱,我告诉他们我不爱吃零食”,使得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走访者无一不为之动容……

 

  吴土旺,今年58岁,家住新安江街道梅坪村,城东管理服务站保洁员。

 

  这个看上去像70多岁的吴土旺,是在2008年进入环卫所工作的,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在环卫事业上。23年前的一天,吴土旺走在村里的小道上,看到邻居家紧闭的大门前有一个小被褥,走近一看,竟然是一个小女娃。当时的他因为生活贫困,一直也讨不到老婆,看着这个可怜的娃儿,认为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缘分。别人都劝他不要领养,把女娃送到福利院去,他不肯,决定独自一人抚养,即使砸锅卖铁也愿意。他就带着养女一直生活在自己破旧的泥房里。23岁的小女娃如今已经考入温州大学,除了民政局给予的低保和每年1000元的补助,女儿的大学费用全部靠吴土旺一个人省吃俭用积攒起来。吴土旺每天早上2点多就起床,骑着三轮车花上40分钟赶到工作岗位,3点半就开始打扫自己的责任路段。

 

  在保证正常工作完成的前提下,他在休息的时候也种种田,1亩2分的田地不光要种稻谷还要种点蔬菜以节约自己的开销,他平时极少买荤菜,即使买了荤菜也是省着吃,10元钱的鱼干他吃了整整一星期还有一大半,他告诉我们,自己能省一点是一点,政府已经很照顾他家了,他不能贪心,不能多要求什么,自己可以靠一双手养活自己和他的女儿。


 

  王小妹,今年61岁,家住新安江街道梅坪村,城东管理服务站保洁员。

 

  1998年5月进入环卫所工作,算是环卫所的老员工了。王小妹的丈夫50岁那年患上了精神病,今年64岁的他长年住在建德四院,每月所需的5000元医疗费用都由2个女儿共同承担。家里没有顶梁柱,日子过得紧巴得不能再紧巴了,王小妹自知身体不好,体力一日不如一日,但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她仍然不愿意离开环卫这个工作岗位,她要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2011年2月的一天,上中班的王小妹10点多钟就匆匆地骑上电动三轮车去上班,行至汪家变电所附近,突然横窜出一只大狗,躲闪不急,她的车侧翻了,三轮车重重地压在她的脑袋上,当场昏死过去。后被过路的好心人发现,拨打了120送入医院抢救,医生CT一查发现王小妹脑内大量淤血,脑颅骨多处破碎,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院方立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要求家属交钱对王小妹即刻手术。因为家里困难,一下子筹不出那么多钱,两个女儿急得六神无主,嚎啕大哭。匆匆赶来的环卫所领导一面安抚着家属,一面跟一院领导协商要求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病人……

 

  王小妹术后醒来,迷迷糊糊的第一句话是“班长,我今天要请假了,不能上班了,麻烦你找别人替我上班。”

 

  王小妹在病床上整整躺了一个多月,第一次开刀只是把脑中的淤血清理干净,就花了3万多元的医药费。9月12日,王小妹第2次住院,这次是把原先破碎的脑颅骨补好,直到10月2日才出院,这次花了4万多元钱。两次手术总共7万多元的医疗费用,这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还好目前王小妹精神状态还不错,只是拳头不能握紧,她告诉我们等她痊愈了她还是要去扫地的,因为她喜欢这份工作!


 

  李根土,今年49岁,家住更楼街道过裕山村,环卫110小分队的一位装卸工

 

  李根土在环卫装卸工的队伍里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位。2004年,妻子曾百花查出患有胆囊炎及胆结石等多种疾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在家休养,女儿和儿子又还在上学,生活的担子一下子加重了许多,一直在家务农的他便在环卫所找了一份装卸工的工作。

 

  上班的路很远,每天凌晨3点多钟李根土就要出门,用手电筒照着,走1公里左右的田埂路才能坐车,没有在农村呆过的人无法想象,那样坑坑洼洼还不足50公分,连自行车都不能骑的羊肠田埂小道上高高低低走着是多么困难。走出那条路,他便在路口等村里唯一一辆从过浴山村至更楼街道的车,绕过十几公里的盘山公路,到了更楼街道,李根土还得再骑半个小时左右的车到上班的地方工作,7年了,没有一天是迟到的。在这七年里,李根土心里一直未平静过:已出嫁的女儿因为得脊椎病无法工作,和丈夫的关系不好,带着儿子回了家;儿子初中毕业不想父亲的负担太重,也去外头打工了;家里的三间泥房因为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漏,却一直凑不够翻修的钱,为了防雨,只好拉了一块尼龙布权当做天花板,山风一吹,哗哗作响。在我们去李根土家的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因为病痛厉害由女儿陪着去了中医院挂盐水。农忙时节,李根土下班回家后要趁着天没黑下地收稻子。我们走访的那天到他家的时候是晚上七点半,他才刚吃过晚饭。

 

  环卫工作脏、苦、累这些大家都知道,可是环卫工人生活的艰辛又有多少人了解?李根土虽然只有49岁,生活的重担让他过早地步入了老年,满嘴的牙齿基本上已经脱落。像李根土这样情况的人,在环卫还有很多,有些环卫工人为了节约生活费用,甚至住在地下车库。可即使是这样,他们却抱怨得很少。就像李根土说的:“现在外头做小工的工资一天六七十了,可我还是在环卫所拿四十块一天的工资,有好多次,都想换份工资高点的工作,可是这么多年做下来了,大家一直相处得很好,都习惯了,我舍不得走啊…”


 

  方孟其,今年53岁,江西资溪县人,2009年2月参加环卫工作,城东环卫管理服务站垃圾清运板车工。

 

  方孟其是新安江环卫所目前仅有的四名板车清运工之一,主要负责城区电视路、政法路、惠民路、新中后巷以及二小路段上的8个固定垃圾点和10余只压缩式垃圾桶的垃圾清运工作。由于这些路段上的一些垃圾点地处狭窄偏僻处,机动清运车辆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通过人工将垃圾房内的垃圾锹到轮式垃圾桶内,再拉到坡下平缓处第二次用铁锹装入板车内,然后再用板车运往城西垃圾中转站。这样的工作不仅辛苦而且危险,尤其是雨雪天气更是险象环生,只要脚下稍有不慎,整个人就有可能被身后四五百斤重的垃圾压过去。而方孟其却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个年头,每天至少要运出5车垃圾,三年里他没有向站长请过一天假,就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也是吃完药接着干。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坚持,才使得那些不通车的垃圾点内的垃圾能够及时清运出去。即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每天大家看到的却是一个边唱戏边拉着板车锹垃圾的他,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在周围很多同事们的眼里,方孟其就是一个快乐的人,而当我们来到他的家进行走访时,所有的人却快乐不起来,有的只是一种沉重!

 

  2011年10月11日晚上8点左右,我们一行6人走访了位于桥南白沙村方孟其租住的家,这是两间约有50平方大小的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由于年代久远,墙面上的石灰已经开始脱落,漏雨的痕迹从屋顶一直沿到墙角,黄黄的、黑黑的,清晰可见,15瓦的日光灯显得屋内异常昏暗。方孟其告诉我们,这间房屋漏雨漏风,夏天的炎热尚可忍受,但冬天的寒风却难以抵御。两间不大的房子,外面一间房的拐角处是一张四根木棍和一块木板搭成的灶台,上面摆着一只单煤气灶。左边也是用木块钉制成的框架上放了一块三合板,既当切菜台又当餐桌使用,餐桌上还有晚饭吃剩下来的小半盆汤粉,餐桌旁还有买来的一些青菜、萝卜、土豆和丝瓜之类的蔬菜。餐桌对面摆放着一张老式木床,床上躺着因中风而瘫痪10年的妻子程爱美。在这既当厨房又当卧屋的房间里还有七八只凳子,有圆的、方的、长的、还有靠背的,大多是工作时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人一坐上去会就会摇动发出咯吱的响声。另一间房是他儿子方月亭住的,门口自制的小方桌上有一台花了200元从二手市场买来的17寸电视机,这是家里3只家用电器之一(还有一只电茶壶和一只电饭煲)。窗台下摆放着一张房东留下来的旧写字台,旁边堆着一些旧的发黄的书籍,窗台的左边是一张用凳子搭成的他儿子的住床,一根两头吊起的竹竿上挂满了一家人春夏秋冬穿的衣服,这就是他们的衣橱。

 

  方孟其说,他们原本是建德本地人,小时候移民到江西资溪县,家里姊妹多,生活比较苦,三年前就来到建德打工,由于没有文化,只能干体力话,经人介绍干起了环卫工作。谈到自己的妻儿,方孟其始终皱着眉头,妻子1996年患严重的心脏病,后来引发中风,自2001起开始瘫痪,至今卧床10年了,每个月光药费就要500多,还不包括犯病后住院治疗的费用。儿子方月亭,今年28岁,初中文化,憨厚老实,沉默寡言,现在桥南一家副食啤酒批发店当送货员,每个月能挣到1500元左右,虽然已经到了谈婚的年龄,但是由于家境贫寒至今无人应婚。江西老家还有两间快要倒塌的泥房,自从到环卫所上班后,就没回过家。目前每月房租费280元,水电费50元左右,一家人几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就是这样的生活水平,对方孟其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几乎每个月都是入不敷出。

 

  方孟其还告诉我们,周围很多人都觉得他很快乐,因为他总是一边锹垃圾一边唱着戏,平时喜欢与大伙一起说说笑笑。 他说:“其实,我只是表面快乐,我想用唱戏和说笑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我是在硬着头皮撑下去,撑起这个家。”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子和瘫痪在床的病妻,还有那老实巴交至今尚未谈对象的儿子,听着他低沉而又伤感的诉说,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说不来的沉重。在这个全部家当加起来价值都不到1000元的家庭里,我们在想,53岁的方孟其还能撑多久,瘫痪在床的病妻以后怎么办,28岁的儿子希望又在哪里 ……,也许我们无从寻找到答案。我们祈愿,方孟其能够坚强地挺下去,我们相信,明天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一个边唱戏边拉着板车锹垃圾的方孟其,一个“有苦不叫苦、再苦不怕苦”的他。


 

  郑秋娥,今年72岁,更楼街道于合村人,现为近江公厕保洁员。

 

  郑秋娥老伴30年前就去世了,她带着43岁的精神病女儿独自生活。

 

  自1992年位于城西农贸市场的近江公厕建立至今,郑秋娥就一直负责该公厕的保洁工作,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20年间别的公厕都换了好几茬保洁员,但近江公厕她还是第一任保洁员,20年来她把公厕当成了自己的家。

 

  当我们来到近江公厕走访郑大妈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地处人流量大、周围建筑拥挤而陈旧的公厕非常干净清爽,走进公厕内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小便池、洗漱台、地面看上去整洁一新,公厕周围见不到一片垃圾,公厕旁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间被收拾的整洁有序。当看到我们来访,郑大妈非常热情地搬来凳子,和大家一起坐在工作间的门口开始聊了起来。郑大妈告诉我们,她一直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血压也比较高,每天都必须吃药。因为还有一个43岁的精神病女儿要照顾,除了岗位工资850元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所以至今仍然干着公厕保洁员这份工作。谈起女儿,郑大妈心里非常伤感。女儿今年43岁,自9岁时就得了精神病(癫痫),一直靠吃药维持着,老伴去世后,抚养女儿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人肩上。由于长期吃药,女儿的肝脏出现了问题,后来郑大妈就把她的药给停了,但是随之带来的反应也是非常强烈的,抽筋、眩晕、昏迷倒地时有发生,一旦犯病只有在周围好心人的帮助下才能将她扶起,到现在女儿还在用着尿布,看着女儿犯病后痛苦的样子,郑大妈的心就像被刀割的一样。

 

  由于自己和女儿都要吃药,每月仅药费就要500多块钱,为了让女儿休息好,郑大妈还在附近租了一间柴间,每月租金要100元,每月母女俩剩下的生活费也只有200多块钱,艰难地维持着生活。平时,周围一些好心的邻居和卖菜的阿姨会给她们送些蔬菜,这对母女俩来说也能节省点一些开支。在与郑大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她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50岁,在工地干活摔了下来,一只脚落下了残疾,干不了什么活;小儿子今年46岁,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也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两个女儿正读大学,经济负担沉重,原本说好每个儿子每月给她200元生活费的,也就不了了之了。女儿虽然患有精神病,但她能够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所以她经常会拿着钳子在垃圾堆里帮着捡废纸和饮料瓶等可以卖钱的东西,一次她正在公厕边的垃圾箱里捡饮料瓶时,另一个拾荒的人看到了就跟她抢,看她没有放手,那个拾荒的人一脚就把她踹倒在地,然后用脚猛烈地去踢她,听到女儿的哭喊声,郑大妈连忙冲了出来,看着女儿浑身都是血,她一把抱住女儿,坐在垃圾箱门口,母女俩哭成一团……

 

  虽然生活很艰辛,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是郑大妈带着自己精神病女儿一直不离不弃,靠着自己的双手做好公厕保洁工作,为女儿和她自己撑起生活的一片天。


 

  我们这次总共抽样调查走访了十五位环卫临时聘用人员,他们的生活状况大多不差上下,窘况如出一辙。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加,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卫生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以来,环卫行业都是作为一种艰苦特殊工作,政府会采取逐年提高福利待遇、工资收入等政策来吸引鼓励职工爱岗敬业,扎根环卫事业。但随着近年来环卫作业要求不断提升和运作的步伐越来越大,在许多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激励措施还没有完全配套之前,原有的政策制度已与实际操作基本脱节,导致环卫临时聘用人员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中,不稳定感、危机感和现实观念往往使他们会选择眼前就能获得更大收入的机会,而不愿意固守一份收入不高还存在“苦、脏、累、危、毒”的工作。目前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作极其辛苦。环卫工人担负着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道路清扫、公厕保洁、河道打捞的繁重任务。一线清洁工人的工作条件相当艰苦,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夏顶烈日,冬迎冰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年365天,每天工作时间长达8小时以上(清扫保洁人员8小时,垃圾清运人员12小时 ),劳动强度大,长年累月为城市的美化和洁化辛勤劳作,是当之无愧的“城市美容师”。他们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无私奉献精神,用辛勤的汗水和艰辛的劳动,换来了城市的靓丽、市民的满意,为我们建德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作出了贡献。

 

  二是作业条件简陋。道路清扫因为扫地车辆少,大多数还是靠手工作业,一线清扫保洁人员仍然是扫把、畚斗和钳子,工作方式还很落后。有些小街小巷的垃圾清运还是靠人力三轮车来完成,大多数垃圾清运车辆已经接近报废年限,各类机动车都已经在满负荷地运转。

 

  三是待遇差收入低。目前我们的环卫工人大部分来自近郊农村,工资待遇低,这样的收入环卫工人只能够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难以挑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有的家庭经济状况极其艰难。他们是城市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生存条件低劣,有不少人因报酬太低而离开了环卫所,造成了环卫人员的“用工荒”。

 

  四是存在世俗偏见。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环卫工人,认为扫马路没出息,低人一等。环卫工人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经过宣传,情况略有好转,但被人歧视、谩骂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五是工作环境危险性极大。由于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多,使长时间作业于道路上的环卫工人遭遇意外伤害事故的概率增大。现在任何城市都把环卫保洁、清运列入高危作业。全国各地一线环卫工人被车撞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例不断地发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体现了人文关怀。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人的和谐,在社会剧烈转型中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全社会必须互帮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怎样才能体现对环卫事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认为:

 

  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政府应增加对环卫工作保障经费的财政预算,使环卫部门有足够的经费来提高环卫工人的收入和应对各项环卫工作以及对垃圾车辆的更新换代。

 

  二是加快作业机械化。采购一批环卫专用车辆,逐年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率,减少机动车道上人工清扫的范围,只有这样才是避免因发生交通事故而导致环卫工人意外伤亡的有效办法,也是加快我市环卫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根本途径。

 

  三是提高福利待遇。为环卫工人办理“五金”等,用财政统筹资金设立救济保障基金或意外伤害保障基金等。

 

  四是改善生活条件。在建设垃圾中转站及其他公共卫生设施时将环卫工人宿舍和休息站纳入考虑范围,环卫工人购买经济适用房优先考虑等。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年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期间进行隆重宣传,增强环卫工人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唤醒全社会对环卫事业的重视和尊重,形成全社会关爱环卫事业的氛围,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卫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六是提倡社会各界支持。比如尝试用社会捐助资金形式来帮助解决环卫工人的困难,医疗单位提供免费体检,部门和超市赠送生活用品等等。(罗剑敏 朱丽萍 赵华锋 李慧芳 方懿 艾娜)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