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民生·服务

微信扫一扫分享

寒夜里,我市救助站积极救助流浪人员
2013-01-01 11:26

寒夜里,我市救助站积极救助流浪人员——夜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侧记

下雪了,天冷了,流浪乞讨人员晚上住哪里?他们会冻着吗?12月30日晚上6点半至8点半,记者跟随市民政局负责人和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新安江城区沿主要街道、车站等地寻找流浪乞讨人员,或劝导他们到救助站住宿,或将随车带上的棉衣、棉被和饼干送给他们,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

已是冬月二九的第一天,冷风嗖嗖,寒意阵阵。记者随行先来到设在叶家社区一带的市救助站,看到一间宿舍里准备着四张床,垫被给被俱全,聘请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为留宿人员提供便利服务。工作人员老范说,市救助站一年下来实施救助人员达到100多人次,其中经劝导安排住宿的六七十人。下一步,救助站还将进行必要的装修,为留宿人员创造适宜的住宿环境。

市救助站站长王力行说,一年到头在新安江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一拨又一拨,对正常以乞讨为生并时间稍长的残疾人、年老者基本情况救助站是掌握的,一年四季他们经常性要去查看,能劝导去救助站住宿的就直接把他们用车带走并安排,实在劝不了的就送棉被棉衣增暖。

走上街头,人行穿梭,匆匆忙忙走在大街上的行人都是裹着一身冬装,许多还戴着帽子和手套。晚7点左右,记者随行来到环城北路83号一幢楼房临街的屋檐下,看到台阶上放着深色的被子和棉衣,估计这位流浪人员还没到睡觉时间,所以没见到人。但是,在这寒夜里,记者不免为这位流浪人员担心,三面临空的地方他能睡个暖觉吗?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一直掌握情况,已经给予了帮助,棉被棉衣就是救助站送的。

7点半左右,记者又随行沿着新安路往东行,在新安江百货门口看到一位几乎趴在地上乞讨的老人。老人右脚残疾,面前的铁碗里有几个硬币,旁边放着一副拐杖。市民政局负责人马上蹲下身子询问情况,老人说他今年75岁了,是安徽阜阳人,前几天刚刚从常山来到新安江。我们翻看了他从包里掏出来的残疾证,一看是二级残疾。我们问他晚上住哪里?他说就在附近。我们劝他现在天气太冷,住在外面会受冻,希望他住进救助站,明天帮他买车票回家去。我们还问他那么大年纪为什么不回家住进敬老院去?老人说:“我不想回老家,露宿已经习惯了,现在露宿的地方有,不想去救助站。”最后通过一番耐心劝说,老人还是答应住到救助站去。救助站工作人员马上用车带着他到老工商局大楼楼下一个过道里,帮助他把被子和一个用蛇皮袋装的东西一起带上,当晚就安排进救助站住宿。

记者随行一路走到汽车站附近,在候车厅大门口,看到一位流浪乞讨人员已经在蒙头睡觉。我们先把他叫醒,一看又是个老人。问他今年多大了?老人说87岁了。我们又问他是哪里人?老人说是安徽的。但一听口音就知道他讲的是浙江普通话。老人可能脾气不大好,我们再问他到底是哪里人?为什么住这里?为什么不回家?晚上到救助站去睡觉好不好?老人说:“你们不用管了,老是来问什么?我就睡在这里。”通过进一步了解,也只知道他是一个什么“王村埠”人,在新安江乞讨已经一年了。我们劝老人天气太冷,住在室外不好的,老家有房子还是回家去好。老人坚持说自己不感到冷,就要睡在这里。记者看到,老人身上盖的也有救助站送的棉衣棉被。实在劝导不了,只好提醒老人盖好被子,准备帮助他回老家去。

洋安大桥底下一直住着以为40来岁的男人,有关部门曾经把他送回江西瑞金老家去。可是不久后他自己又返回新安江,平时以捡废品为计,还会自己做饭,俨然把这里当作家。但是桥底下四周通风,实在不是好睡觉的地方。记者随行来到大桥下看望他时,他已经在睡觉。我们问他在这睡觉冷不冷,他说不冷的。民政局负责人和救助站工作人员送他一箱饼干,还要求他在盖一床被子。记者看到他穿的大衣和加盖的被子也是救助站送的。虽然这位老兄一直说不肯回老家,但下一步民政局还是计划要再次把他送回老家去。

夜访过程当中,记者也在文化广场联华超市门口。看到一位30来岁的小伙子跪在地上,穿着干净时髦,背上还有一个双肩包,地上摊着一张用硬皮白纸,上面写着:我饿了,给个4块钱吃饭等字样。他说他是安徽人。民政局负责人说,如果你真没钱,晚上住救助站去,明天帮你买好车票回家去。结果他站起来就走掉了。我们估计这类人基本上是忽悠好心人的,所以没有继续关心下去。

通过一夜随行采访,记者感觉民政部门真正想关心帮助流浪乞讨人员,但往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并不十分领情。当晚在对位于文化广场一年轻的乞讨人员救助时,民政局负责人在给予关心性询问时,该年轻人二话没说,只是说:不要你们救助,也不要你们管,便转身快速离开。据了解,该年轻人职业乞讨人员。救助站工作人员说,他们在救助时,经常碰到流浪人员激烈对抗情况;对查明地址想把外地流浪乞讨人员送回老家去的,却得不到这些人员所在家乡有关部门和家庭的配合,所以做起工作还有一定难度。

 (记者 王正伟)

责任编辑: 余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